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變得越來越快,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疾病,而體位性頭暈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么什么是體位性頭暈呢,體位性頭暈的緩解方法有哪些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癥狀是十分常見的。如果在路上出現時是十分危險的,所以我們就需要及時的治療。下面就是體位性頭暈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什么是體位性頭暈
體位性眩暈是一種以陣發性眩暈發作為特點的疾病,一般認為是微血管壓迫前庭神經顱內段,引發神經纖維脫髓鞘所致。本病的確診應排除其它典型的眩暈性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偏頭痛性眩暈、前庭神經元炎及半規管裂綜合癥等。
體位性頭暈的病因
轉換體位,頭頸部屈伸和轉動時誘發,或使已有眩暈加劇。多見于40~60歲成人,女性多見頭轉向右側即出現眩暈癥狀,認為是橢圓囊病變表現。病理檢查3例橢圓囊、球囊和壺腹嵴頂感覺上皮正常,只有后半規管壺腹嵴有嗜堿性顆粒沉著,可能是產生重力刺激敏感的誘因。
根據現代的研究發現,在頭暈的發生與緩解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的就是前庭系統中神經遞質。
眩暈的臨床表現、癥狀的輕重及持續時間的長短與起病的快慢、單側或雙側前庭損害、是否具備良好的前庭代償功能等因素有關。
體位性頭暈的癥狀
頸性眩暈
也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病因可能有頸椎退行性變、頸肌和頸部軟組織病變、頸部腫瘤和顱底畸形等引起椎動脈受壓而發生缺血導致眩暈,椎動脈本身病變如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和畸形等更易發病。頸交感神經叢受到直接或間接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或反射性內耳循環障礙而發病。反射異常也可引起,如環枕關節及上三個頸椎關節囊中的頸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種刺激,其沖動可傳至小腦或前庭神經核產生眩暈和平衡障礙。主要臨床表現是多種形式的眩暈,其發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系,常伴有惡心、嘔吐、共濟失調等,有時可以有黑朦、復視、弱視等,癥狀持續時間短暫。治療可用頸部牽引、理療、按摩等。適當應用血管擴張血管藥、改善微循環藥及維生素。
發作性頭暈
發作性頭暈是一常見的內耳機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暈癥的20%左右,也是約半數耳源性眩暈癥的原因。此病雖然為耳科疾病,但常在神經科首診,且多誤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性眩暈而延誤了治療。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
耳源性頭暈
系指前庭迷路感受異常引起的眩暈。當發生迷路積水(梅尼埃綜合征),暈動病(暈舟車病),迷路炎,迷路出血或中毒,前庭神經炎或損害,中耳感染等都可引起體位平衡障礙,發生眩暈。由于前庭核通過內側束與動眼神經核之間有密切聯系,因此,當前庭器受到病理性刺激時,常發生眼球震顫。
短暫性的頭暈
良性陣發性體位性眩暈是由于內耳出了問題導致的,它出問題會導致短暫性的眩暈發作。眩暈就是感覺到自己在旋轉或者自己周邊的事物在旋轉。對于一部分人來說,良性陣發性體位性眩暈在幾周內會自行消退,但是它還會再次復發,它并不是身體嚴重的疾病。
通過上文的內容我們了解了體位性頭暈的四大類,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能因為一些磕磕絆絆的而造成我們身體的健康。而下面就是介紹了一下這種癥狀的特點以及緩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