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國家幾乎90%%u7684人都感染過這種細菌。人們通常是在幼年時就受到感染,5歲以下達到50%%u3002這種細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導致胃潰瘍和胃萎縮,嚴重者則發展為胃癌。
據統計,初次感染幽門螺桿菌年齡較早的人群萎縮性胃炎及胃癌發生率高,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死亡率的高低呈現平行關系。
幽門螺桿菌寄生在胃黏膜組織中,67%%uFF5E80%%u7684胃潰瘍和95%%u7684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
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患者的普遍癥狀為:食后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癥狀,如暖氣、腹脹、反酸和食欲減退等。
有些患者還可出現反復發作性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據此,專家們認為,及早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及時而有效地用抗菌素殺滅幽門螺桿菌,對預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義。
防治
醫學家們認為,徹底消滅幽門螺桿菌并非難事,90%%u7684細菌感染者經過1~2周治療后,體內的幽門螺桿菌往往能被消滅殆盡。
他們建議,應當進行全民普查,至少應該對接受過胃部手術、有過胃病、或親屬中有過胃癌的人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檢查,并對感染者進行殺菌治療,這樣有望控制胃癌。
所致疾病
幽門螺桿菌病包括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
危害
幽門螺桿菌病的不良預后是胃癌。
胃癌是全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癌癥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國,每年大約有16萬人死于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蘭氏陰性桿菌。
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種類。
幽門螺旋桿菌病包括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門螺旋桿菌病的不良預后是胃癌。
結語:上文中給大家介紹了一些關于幽門螺旋桿菌的相關事項,相信大家看了之后對此應該也都能夠有所了解了,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多關注一些這方面的事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自身健康,免受一些疾病的困擾和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