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卡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毒,來勢兇猛,讓人措手不及,很多人因此而感染,并引發了世界的關注。那么塞卡病毒究竟是什么病毒呢?塞卡病毒病因以及塞卡病毒癥狀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塞卡病毒以很快的速度蔓延全球,很多國家都有報道,那么為什么人們為感染這種病毒呢?它的病因是什么呢?
病因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20nm,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宿主不明確,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環。該病毒早于1947年偶然通過黃熱病監測網絡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恒河猴中發現,隨后于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人群中發現。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早一次暴發流行是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鋪島,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年-2014年發生在大洋洲的法屬波利尼西亞,感染了約32000人。伊蚊還傳播黃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種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黃熱病毒,也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幾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隨伊蚊傳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類似的規律開始于2013年,當基孔肯雅病毒從西到東傳播時,寨卡病毒緊跟而來。
臨床表現
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癥狀的時間)尚不清楚,可能為數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癥狀,典型的癥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結膜炎,其他癥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另外少見的癥狀包括腹痛、惡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癥狀通常較溫和,持續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并不常見。2013年和2015年分別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間,有報道稱寨卡病毒病可能會造成神經和自身免疫系統并發癥。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發流行中發現了很多小頭畸形的新生兒(出生的新生兒頭圍與匹配的相同性別和孕齡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過了兩個標準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間,共報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分娩了小頭畸形兒,與往年小頭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頭畸形新生兒的頭顱CT及頭顱超聲提示存在彌漫性腦組織鈣化,主要發生在側腦室旁,薄壁組織旁和丘腦區域、基底節區域。皮質和皮質下萎縮造成的腦室萎縮也能見到。小部分嬰兒出現關節攣縮,提示周圍和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對寨卡疫情開展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與小頭癥之間存有關聯。然而,在解釋嬰兒小頭癥與寨卡病毒之間的關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調查。
診斷
寨卡病毒感染以癥狀和流行病史為診斷基礎(比如,蚊子叮咬,或者到已知存有寨卡病毒的地區旅行)。由于寨卡病毒與登革熱、西尼羅河病毒和黃熱病等其他黃病毒會發生交叉反應,因此通過血清學方法做出診斷可能較為困難。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和血中病毒分離培養可以確診。起病7天內,如果檢測到外周血清中寨卡病毒RNA陽性可以診斷,但由于RT-PCR陽性窗比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癥期短,因此陽性窗之外陰性結果不能除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