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說過高血壓喝低血壓,但是你們知道血壓的正常范圍嗎?知道影響血壓的因素有哪些嗎?知道血壓不正常要注意什么嗎?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血壓是怎么回事,人們的正常血壓范圍有時候多少?人們的血壓會因為什么而改變。
血液在體內流動有賴于心臟和血壓,血壓會隨著情緒、環境和膳食等波動,調控是必需的。緊張或運動時,血壓應該調高,以利于打斗或逃生。而一般人正常血壓范圍為:收縮壓140--90mmHg ,舒張壓90--60mmHg 。
正常血壓范圍
根據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學會治療指南中規定,高血壓患者收縮壓在17.3~18.6Kpa(130—139mmHg),舒張壓在11.3—11.9Kpa(85~89mmHg)者稱為高血壓的正常高值,以前稱為“高正常血壓”。
1984年醫學家們首次提出“高正常血壓”概念,后又在1993年進一步將血壓低于17.3—11.3Kpa(130—85mmHg)定為正常血壓,因此當收縮壓為17.3~18.6Kpa(130—139mmHg),舒張壓為1.3~11.9Kpa(85~89mmHg),或二者只要一項達此水平,便是“高正常血壓”,也就是目前的血壓“正常高值”。根據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學會治療指南,高血壓診斷標準是收縮壓≥18.7Kpa(140mmHg),舒張壓≥12.0Kpa(90mmHg),這就是血壓“正常高值”尚未達到高血壓診斷標準,就不是高血壓,這樣如果無靶器官損害,也無危險因素存在的條件下,就無需醫治。
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首先,血壓“正常高值”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正常高值”發展成高血壓的可能性比血壓正常者大得多。其次,處于“正常血壓組組或理想血壓組。對于這組人,應該用非藥物療法進行治療,包括克服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吸煙、喜食油膩食品或過咸食物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參加身體鍛煉;定期到醫院、社區衛生所測量血壓,并做好記錄,定期與醫生聯系及時尋求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千萬不能認為“不要緊”或順其自然發展。后,處于“正常高值”的人,如果患有糖尿病或并發心、腦、腎損害,則應進行藥物降壓治療,平時可結合決烏湯茶這種中醫組方茶調理,將血壓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藥物選擇以長效降壓藥為優,以維持24小時血壓平穩下降,減少靶器官損害的可能性,減少并發癥,降低風險。
影響血壓的因素
要明白影響血壓的因素,我們作一個比喻,心臟和動脈就如同水龍頭和膠喉,當扭細水龍頭時,水壓就會減低,水只會從膠喉滴出來,當扭大水龍頭時,水壓就會加大,水就會射得遠一些,若將膠喉的開口按下,減低它的直徑,水柱就會射得更遠。
基本上,我們可以見到的是當水喉扭大和膠喉的直徑減低時,血壓就會上升,而這正是影響血壓的兩大因素。心臟能提供能量,推送血液至各個腑臟,因此血壓對維持生命活動是必需的,影響血壓的因素主要為心臟的輸出量和周圍血管的阻力。
心輸出量
心輸出量,簡單來說即是心臟泵出的血量。它與心跳率和搏出量相關,搏出量是指每一次心房收縮時送出的血量,送出的血量愈多,心輸出量則愈高。當心跳頻率增加時,血輸出量相應地增加,相反當心跳頻率減低時,血輸出量相應減低,若血管阻力不變時,增加心輸出量會增加血壓,正如扭大水喉時,若不改變膠喉的直徑,水壓就會增加,但若血管阻力改變或減低,心臟輸出量不一定改變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