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真菌病型反應
由于大量抗生素、皮質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常引起體內環境平衡擾亂和菌群失調,出現真菌病例反應,表現為白念珠菌、曲菌或皮膚癬菌感染,前兩者可有胃腸道、肺或其他內臟感染,可同時累及多個臟器。
生前應用免疫抑制劑者尸解中發現嚴重的全身性真菌感染并非少見。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患皮膚癬菌病者,由于上述藥物的應用,癬病皮損范圍變得更加廣泛,且不易治療,即使治愈亦易復發,造成癬病防治上的困難。
6.皮質類固醇型反應
若激素應用的劑量較大,時間較久,常可引起多種不良反應,甚至招致死亡。
近年來,隨著新藥大量涌現,80年代有人提出了“新藥疹”的概念,使人們對藥物反應有了進一步認識。幾乎所有新藥均可引起各種不同的藥物反應,一旦發現對藥物過敏應采用歐/敏/克來治療。
預防事項
由于藥物反應發病率高,危害性大,嚴重者可致死亡,故重視預防有重要的意義,如醫生不隨便給藥,病人不濫用藥,藥物反應是可以大大減少的。
1.在用藥前,首先明確診斷,不要在病情未搞清前,采用多種藥物圍攻,以為總有一種藥物會產生效用,這樣易出現不必要的藥物反應。
2.對所用藥物的成分、性能、適應證、禁忌證、副作用、配伍禁忌等應全面熟習掌握,做到不濫用、錯用、多用藥物。
3.用藥前應詳細詢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特別是對有過敏性體質者更不可忽視。對有過藥物過敏反應者,應注意交叉敏感或多源笥敏感反應的發生。
4.用藥應有計劃性,劑量不宜過大,種類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久,并定期觀察,特別是應用有一定毒性的藥物,如免疫抑制劑、抗癌藥物等,更應嚴密觀察,經常檢查血象等。
5.某些器官有功能障礙時,常對某些藥物不能耐受,如患腎病者需慎用重金屬藥物。
6.在用藥期間應注意一些警告癥狀或不耐受現象,如皮膚瘙癢、紅斑或發熱等,一旦出現應考慮立即停藥。
7.凡已發生過敏性藥物反應者,都應發給藥物禁忌卡,注明致敏藥物名稱及反應類型,以供復診時參考。
飲食要點
1、飲食多選用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莧菜、薺菜、馬齒莧、冬瓜、黃瓜、萵筍等,少食魚、蝦、牛羊肉和刺激性食物。
2.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紹葉菜汁、胡蘿卜水、鮮果汁、西紅柿汁、菜泥、果泥等,以調節寶寶的生理功能,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3.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食物應以清淡為主,少加鹽和糖,以免造成體內水和鈉過多的積存,加重皮疹的滲出及痛和癢感,導致皮膚發生糜爛。
護理要點
注意尋找敏原,結合以前病史,如發現對某種食物或要物過敏時,應立即停用,并服緩瀉要促進腸道內致敏物質的排泄。
病人應臥床休息,宜食清淡、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并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魚、蝦等水產品。鼓勵病人多飲水,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暢。床單被褥要清潔,室內保持安靜。
病人應盡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皮損增加,瘙癢加劇。
結語:以上就是三九養生堂為您介紹的藥物過敏蕁麻疹,你們都了解了吧。這對于不明白什么是藥物過敏蕁麻疹的人來說,真的是極好的。看了上面說的蕁麻疹是怎么引起的以及藥物過敏蕁麻疹治療,感興趣的就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