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絲蟲病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絲蟲病是一種寄生蟲疾病,如果沒有做好防護措施,及預防工作就很有可能會患有絲蟲病,那么絲蟲病的癥狀有哪些?絲蟲病的治療方法是什么?絲蟲病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絲蟲病早期癥狀?絲蟲病癥狀有什么表現
絲蟲病的潛伏期4個月至1年不等,因此大家在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積極治療。感染后半數不出現癥狀而血中有微絲蚴者,稱為“無癥狀感染者”。
(一)早期
1.急性淋巴結炎和淋巴管炎多發生于下肢,常見有腹股溝、腹部淋巴結腫痛,繼之出現大腿內側淋巴管炎由上向下蔓延,稱“逆行性淋巴管炎”,當炎癥波及皮內毛細淋巴管時,局部出現紅腫與壓痛,俗稱“流火”。
淋巴結炎和淋巴管炎常呈周期性發作,多發生于勞累之后,以夏秋多見,發作時伴高熱(38~39℃)。此外,尚有乏力、食欲不振、肌肉關節酸痛、肢痛及頭痛等全身癥狀。
2.絲蟲熱周期性突然發生寒戰、高熱,2~3d后自退。局部癥狀不明顯。絲蟲熱可能為深部淋巴結炎或淋巴管炎所致。班氏絲蟲病流行區多見絲蟲熱發作。
3.精囊炎、附睪炎和睪丸炎表現為發熱及一側自腹股溝向下蔓延的陰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內側,局部檢查可見睪丸和附睪腫大,有壓痛,精囊上有一個或多個結節性腫塊,壓痛明顯,持續數天后可自行消退,腫塊變小而較硬,反復發作可致腫塊逐漸增大。
4.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綜合征又稱“絲蟲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癥”,表現為畏寒、發熱、咳嗽、哮喘及淋巴結腫大。肺部有游走性浸潤,X線胸片可見支氣管血管紋理增和廣泛粟粒樣斑點狀陰影,痰中可找到嗜酸粒細胞和夏一雷結晶。
周圍血嗜酸粒細胞增多,占白細胞總數20%~80%不等。血中常找到微絲蚴。
(二)晚期
系淋巴系統增生、阻塞所引起的表現,但炎癥仍反復出現,故多數病例炎性和阻塞性病變交叉重疊出現。
1.淋巴結腫大和淋巴管曲張反復發作的淋巴結炎和淋巴結內淋巴竇的曲張為導致淋巴腫大的因素。腫大的淋巴結和其周圍向心性淋巴管曲張形成腫塊,觸診似海綿狀包囊,中有硬核感覺,穿刺可得淋巴液,有時可找見微絲蚴。
淋巴結腫大多見于腹股溝。淋巴管曲張常見于腹股溝、精索、陰囊及大腿內側。精索淋巴管曲張常相互粘連而成索狀,不易與精索靜脈曲張相鑒別,且二者可并存。
2.鞘膜積液多見,輕者常無癥狀,積液較多者陰囊體積增大,皺褶消失,有下墜感而無疼痛,透光試驗陽性,積液可為草黃色淋巴液或乳白色的乳糜液,積液沉淀中可找到微絲蚴。
3.乳糜尿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淋巴管阻塞造成腸干淋巴管內淋巴液返流,進入泌尿道內形成乳糜尿,淋巴瘺處伴出血,混入尿內稱為乳糜血尿。
常驟然出現,發作前可無癥狀,亦可有畏寒、發熱,腰部、盆腔及腹股溝等處疼痛,繼之出現乳糜尿。一般發病后持續數日或數周而自行停止,但勞累或進食油膩后可再誘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