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蜂窩織炎,為細菌侵入皮下組織引起的急性炎癥,炎癥浸潤較深,可有深部化膿、紅腫,境界不清,炎癥中央紅腫著,破潰后可排出膿液及壞死組織。
3.血管性水腫,發病及消退均較快,局部潮紅不明顯,無明顯性水腫,自覺癥狀較輕,無全身癥狀。
4.癬菌疹,發于小腿部的癬菌疹,常呈紅斑樣,水腫不明顯,足癬癥狀減輕或治愈后癥狀即隨之消失。
5.類丹毒,有接觸家畜、魚類或屠宰工作中受傷史,損害多發生于手部為紫紅色,不化膿,不易發生水皰,往往沒有明顯的全身癥狀,豬丹毒桿菌培養及接種試驗陽性。
丹毒(erysipelas)是一種累及真皮淺層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為A組β溶血性鏈球菌。
誘發因素為手術傷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門、陰莖和趾間的裂隙。皮膚的任何炎癥。
丹毒特別喜歡在皸裂或潰瘍的炎癥為致病菌的提供了條件下侵入身體的途徑。輕度擦傷或搔抓、頭部以外損傷、不清潔的臍帶結扎、預防接種和慢性小腿潰瘍均可能導致此病。
致病菌可潛伏于淋巴管內,引起復發。
丹毒(erysipelas)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不會傳染。
丹毒雖以“毒”命名,卻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癥。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多由皮膚或粘膜破傷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據醫學研究表明,此病能在原部位反復發作,并醫生稱為復發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腫。發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腫,亦稱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變化是真皮高度水腫,血管及淋巴管擴張,真皮中有廣泛的膿性白細胞浸潤,可深達皮下組織。
中醫辯證施治丹毒
(一)臨床表現
丹毒是由丹毒鏈球菌侵犯皮膚和粘膜網狀淋巴管而引起的一種有傳染性的感染,好發于頭面部及小腿。中醫稱其為“抱頭火丹”或“大頭瘟”;生于小腿的叫“流火”;游走全身的叫“赤游丹”等。表現起病急驟,先有寒戰、高熱、頭痛等全身中毒癥狀:繼而皮膚發,紅,色澤鮮紅如丹,按之褪色,壓力除去后,紅色立即恢復。局部有燒的感,疼痛輕微,但在頭皮蓋上之丹毒,疼痛較重。紅疹向四周擴大,與正常皮膚界限明顯。有時可出現水泡,但很少化膿。體弱幼兒臍部或外生殖器等部位所發生的丹毒,常伴有皮膚壞死。下肢丹毒容易復發,多次發作后皮膚變厚形成象皮腫。
(二)辨證分型
1.抱頭火丹型發病急速,初起即見惡寒發熱,頭痛,口渴咽干;常由一側鼻部開始,顏面潮紅腫痛,出現小片紅斑,迅速向周圍蔓延。紅斑邊緣清楚稍高出皮面。大便干結,小便赤短。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治宜清血熱、祛風毒為主。
2.流火型(小腿丹毒)初期即惡寒發熱,頭痛,骨痛,小腿或足部紅腫熱痛,皮膚發亮。如頻繁發作,則成慢性,可發展為大腿風(即象皮腫)。治宜清熱利濕為主。
結語:丹毒的主要好發于頭部和小腿,丹毒不具有傳染性,我們可以根據中醫的辯證治療來治療丹毒,所以丹毒的發生我們可以不用怕,掌握了這些方法讓你可以很好的治療丹毒,從而讓你遠離丹毒的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