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因較多,從臨床看,以內因引發者居多。中風的發生,歸納起來不外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
1.情志郁怒
五志過極,心火暴甚,可引動內風而發卒中。臨床以暴怒傷肝為多,因暴怒則頃刻之間肝陽暴亢,氣火俱浮,迫血上涌則其候必發。至于憂思悲恐,情緒緊張均為本病的誘因。
2.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醇酒,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郁化熱,引動肝風,夾痰上擾,可致病發,尤以酗酒誘發烈。
3.勞累過度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煩勞則張”,即指人身陽氣,若擾動太過,則亢奮不斂。本病也可因操持過度,形神失養,以致陰血暗耗,虛陽化風擾動為患。再則縱欲傷精,也是水虧于下,火旺于上,發病之因。
4.氣候變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與季節氣候變化有關。入冬驟然變冷,寒邪入侵,可影響血脈循行。正如《素問·調經論》說“寒獨留,則血凝位,凝則脈不通……”。其次早春驟然轉暖之時,正值厥陰風木主令,內應于肝,風陽暗動,也可導致本病發生。
5.血液瘀滯
血瘀的形成多因氣滯血行不暢或氣虛運血無力,或因暴怒血蘊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滯,或因熱的陰傷液耗血滯等,本病的病機多以暴怒血蘊或氣虛血瘀為常見。
中風的前兆
1、頭暈
中老年人中風前兆,會反復出現瞬間眩暈,突然自覺頭暈目眩,視物旋轉,幾秒鐘后便恢復常態,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應及早診治,防止中風發生。
2、肢體麻木
中老年人出現肢體麻木的異常感覺,除頸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頭痛、眩暈、頭重腳輕、舌頭發脹等癥狀,或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腦動脈硬化等疾病史時,應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風發生,突然發病或單側肢體乏力,站立不穩,很快緩解后又發作要當心。
3、眼睛突然發黑
單眼突然發黑,看不見東西,幾秒鐘或幾十秒鐘后便完全恢復正常,醫學上稱單眼一次性黑朦,這是中老年人中風先兆常見的癥狀,是因為腦缺血引起視網膜缺血所致。中風的又一信號是反復發作、眩暈欲吐、視野縮小或復視。
4、原因不明的跌跤
由于腦血管硬化,引起腦缺血,運動神經失靈,可產生共濟失調與平衡障礙,而容易發生跌跤,也是一種中風先兆癥狀。
5、說話吐辭不清
腦供血不足時,使人體運動功能的神經失靈,常見癥狀之一是突然說話不靈或吐辭不清,甚至不會說話,但持續時間短,長不超過24小時,應引起重視,還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齒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貝母粥
貝母粉15g,粳米50g,冰糖適量。將粳米、冰糖如常法煮粥,煮至半開湯未稠時,加入貝母粉,改用文火稍煮片刻,視粥稠時停火,每日早晚溫服。
冬瓜子飲
小麥,冬瓜子30g,紅糖適量,搗爛,開水沖服。
蘿卜汁
白蘿卜搗汁飲服,每次30ml,日服3次。或將蘿卜汁拌在粥內食用。
豬膽綠豆粉
豬膽汁120g,綠豆粉80g,拌勻晾干研末,每服6g,每日2次。
菊花粥
秋季霜降前,將菊花采摘去蒂,烘干或蒸后曬干,或陰干,然后磨粉備用。先以粳米100g,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將成時,調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芹菜粥
新鮮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沙鍋內,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溫熱服食。應現煮現吃,不宜久放。
刀豆茶
刀豆根30g,加紅茶3g,水煎服。
老年人中風吃什么好
(1)三味粟米粥
取荊芥穗、薄荷葉各50克,豆豉150克,水煎取汁,去渣后入粟米(色白者佳)150克,酌加清水共煨粥。每日1次,空腹服。適用于中風后言語蹇澀、精神昏憒者。
(2)羊脂蔥白粥
取蔥白、姜汁、花椒、豆豉、粳米各10克,羊脂油適量,加水共煨粥。每日1次,連服10日。用于預防偏癱。
(3)五汁童便飲
取姜汁、藕汁、梨汁、蘿卜汁、白糖水、童便各等量,入瓶混勻,用炭火煎煮片刻即成。每日1次,空腹服12毫升,溫開水送下。適用于本病之筋骨軟弱、氣血不足者。
(4)大棗粳米粥
以黃芪、生姜各15克,桂枝、白芍各10克,加水濃煎取汁,去渣。取粳米100克,紅棗4枚加水煨粥。粥成后倒入藥汁,調勻即可。每日1次。可益氣通脈、溫經和血,用治中風后遺癥。
(5)豆淋酒
取小黑豆適量炒焦,沖入熱黃酒50毫升。趁熱服。服后溫覆取微汗。用治中風后遺癥以及產后中風、四肢麻木等。
(6)蚯蚓散
取活蚯蚓60克置新瓦上,文火焙干研末后裝入膠囊。日服2次,每服2粒。適用于腦血栓形成,腦梗塞,偏癱者。
結語:中風是一種嚴重影響人們生命安全的一種病癥,中風的原因是比較多的,有情志郁怒、飲食不節、勞累過度都會引發中風,中風的前兆有頭疼和肢體麻木的癥狀。針對中風我們可以使用貝母粥等食療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