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兒黃疸中,有一種稱為母乳性黃疸,極其容易與其他新生兒黃疸混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到底什么是母乳性黃疸,了解一下母乳性黃疸的原因,看看母乳性黃疸的診斷方法,了解一下母乳性黃疸的治療措施。
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保健人員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新生兒黃疸時間延長了,不但滿月時黃疸不退,甚者可達數月。但可以慶幸的是,這種因母乳喂養引起的黃疸一般僅為輕、中度,很少引發核黃疸。母乳性黃疸,顧名思義,是因為嬰兒喂養母乳而出現的黃疸。過去認為母乳喂養的嬰兒大約只有1%~2%可出現母乳性黃疸,但近年來由于此病逐漸被重視,其實際發病率可能遠高于此值。
母乳性黃疸在病因學上可占新生兒黃疸的82.7%,可為什么喂母乳會造成黃疸呢?現代醫學認為有以下兩種原因。
一、腸-肝循環增加
其發生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是因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由母乳本身造成,推測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小腸重吸收增加,至腸-肝循環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腸道菌群
近幾年研究認為,母乳性黃疸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由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所致,這種學說較為成熟,并得到驗證,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發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兒腸道內β-GD豐富
腸道內β-GD主要來源為母乳新生兒自身也可產生,正常腸道菌群建立后也可產生,但產生較少,β- GD分解結合膽紅素,還原為未結合膽紅素,經小腸再吸收進入腸-肝循環,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引起黃疸。
2.腸內β-GD活性高
新生兒小腸中β-GD活性高,為成人的10倍。
3.膽紅素排泄少
新生兒攝入不足,腸內蠕動減少或開奶延遲,腸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可使結合膽紅素排泄減少。
4.膽紅素重吸收多
有人發現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膽固醇,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