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腦膜炎是嚴重的顱內感染之一,它帶給人們的后果是嚴重的。那么你知道化膿性腦膜炎是一種什么疾病嗎?知道化膿性腦膜炎并發癥以及化膿性腦膜炎癥狀有哪些嗎?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
化膿性腦膜炎經常與化膿性腦炎或腦膿腫同時存在,潛伏期一般為1-7天,且沒有年齡限制。
化膿性腦膜炎常見的致病菌是腦膜炎雙球菌、肺炎雙球菌及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B型,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厭氧桿菌、沙門菌、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等。腦膜炎雙球菌常侵犯兒童,但成人亦可發病。流感桿菌腦膜炎好發于6歲以下幼兒。肺炎雙球菌腦膜炎好發于老年人及嬰幼兒。大腸桿菌是新生兒腦膜炎常見的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腦膜炎往往繼發于腰椎穿刺、神經外科手術后。
化膿性腦膜炎病因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簡稱化腦),系由各種化膿菌感染引起的腦膜炎癥。小兒,尤其是嬰幼兒常見。自使用抗生素以來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兒嚴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腦膜炎雙球菌引起者多見,可以發生流行,臨床表現有其特殊性,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多見于冬春季,兒童發病率高。腦膜炎雙球菌為革蘭氏陽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體,在上呼吸道繁殖產主大量的內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時,病原體侵入血液,繼而侵入腦膜,形成化膿性腦膜炎。傳染源是患者和帶菌者,尤其是帶菌者和不顯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但由于病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差,只有當與傳染源密切接觸時才可能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終身免疫,故發病多為兒童。一般在冬春季節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呈散發性,有時也可小流行。自從疫苗接種后,周期性流行已少見。
化膿性腦膜炎臨床表現
發熱
本病潛伏期1~7日,一般2~3日,臨床上按病情及表現分為四型。
1.普通型
占病例的90%。急性起病,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咽痛、流涕,進入敗血期后出現高熱、畏寒、寒戰。70%的病例皮膚粘膜出現暗或紫紅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勻的瘀點、瘀斑。1~2日后進入腦膜炎期,出現顱內高壓,表現為頭痛加劇,嘔吐頻繁(呈噴射狀)及腦膜刺激癥(即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克、布氏征陽性),血壓升高,常有怕光、狂燥甚至呼吸衰竭等。身痛煩躁不安和表情呆滯等毒血癥表現,嚴重者出現譫妄、昏迷。嬰幼兒(2歲以下)因顱骨縫及囟門未閉,腦膜炎癥狀常不典型,表現為高熱、嘔吐、拒食、哭鬧不安,甚至驚厥,雖無腦膜刺激征,但前囟門飽滿有助診斷。
2.暴發型
此型多見于兒童,病情兇猛,如不及時搶救可于24小時內死亡。常高熱,頭痛,嘔吐,嚴重精神萎靡,意識障礙,時有驚厥,少尿或無尿,患腦實質損害患者迅速進入昏迷,驚厥頻繁,肢體偏癱,血壓高,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很快出現呼吸衰竭而死亡。此型又分為暴發休克型和暴發腦炎型。體克型除普通型癥狀外,其突出表現為全身中毒癥狀,精神極度萎摩,有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皮膚出現花紋,尿量減少,血壓下降,腦脊液多澄清,細胞數略增加或正常。血培養及淤點涂片為陽性。暴發腦炎型,其突出表現為劇烈頭痛,煩躁不安,頻繁嘔吐,抽搐,迅速昏迷,終發生腦疝,呼吸衰竭。同時具有休克型和腦炎型癥狀者為混合型,病死率極高。
3.輕型
僅出現皮膚粘膜出血點,涂片染色可發現病原菌,此型多見于兒童。
4.慢性敗血癥型
很少見,多為成人,遷延數月之久,以發熱、皮疹、關節病變為特征,少數有肝大,多次血培治療高熱者用酒精擦浴,頭痛者口服阿斯匹林,驚厥、抽搐時用10%的水合氯醛灌腸。①普通型:磺胺嘧啶仍為首選藥物,5~7日為一療程。加服等量碳酸氫鈉,用藥24~48小時癥狀不好改用青霉素G或其它。②暴發型:治療盡早靜脈推注大劑量青霉素G。5~7日為一療程。除抗菌治療外,還要積極的抗休克及防止DIC。腦炎型要減輕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和呼吸衰竭。中醫治療,熱入營分型以清營泄熱為原則;熱入營血型以氣營兩清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