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敗血癥這種疾病,這種疾病對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而它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因此一定要加以重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敗血癥有哪些癥狀,看看敗血癥的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都有哪些。
臨床表現
1.金葡菌敗血癥
原發病灶常系皮膚癤癰或傷口感染,少數系機體抵抗力很差的醫院內感染者,其血中病菌多來自呼吸道,臨床起病急,其皮疹呈瘀點,蕁麻疹,膿皰疹及猩紅熱樣皮疹等多種形態。眼結膜上出現瘀點具有重要意義。關節癥狀比較明顯,有時紅腫,但化膿少見,遷徙性損害可出現在約2/3患者中,常見的是多發性肺部浸潤,膿腫及胸膜炎,其次有化膿性腦膜炎,腎膿腫,肝膿腫,心內膜炎,骨髓炎及皮下膿腫等。感染性休克較少發生。
2.表葡菌敗血癥
多見于醫院內感染,當患者接受廣譜抗生素治療后,此菌易形成耐藥株(有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呼吸道及腸道中此菌數目明顯增多,可導致全身感染,也常見于介入性治療后,如人工關節,人工瓣膜,起搏器及各種導管留置等情況下。
3.腸球菌敗血癥
腸球菌屬機會性感染菌,平時主要寄生在腸道和泌尿系統,其發病率近30年來有升高,臨床上表現為尿路感染和心內膜炎者多見,此外還可見到腦膜炎,骨髓炎,肺炎,腸炎及皮膚和軟組織感染。
4.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
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不同病原菌經不同途徑入血,可引起復雜而多樣化的表現,有時這些表現又被原發疾病的癥狀體征所掩蓋,病前健康狀況較差,多數伴有影響機體防御功能的原發病。屬醫院內感染者較多,寒戰,高熱,大汗,且雙峰熱型比較多見,偶有呈三峰熱型者,這一現象在其他病菌所致的敗血癥少見,值得重視。
大腸桿菌,產堿桿菌等所致的敗血癥還可出現類似傷寒的熱型,同時伴相對脈緩,少數患者可有體溫不升,皮疹,關節痛和遷徙性病灶較革蘭陽性球敗血癥出現少,但繼發于惡性腫瘤的綠膿桿菌敗血癥臨床表現則較兇險,皮疹可呈,心壞死性,40%左右的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患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有低蛋白血癥者更易發生。嚴重者可出現多臟器功能損害,表現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黃疸,肝衰竭;急性腎衰竭,呼吸窘迫癥與DIC等。
5.厭氧菌敗血癥
其致病菌80%~90%是脆弱類桿菌,此外尚有厭氧鏈球菌,消化球菌和產氣莢膜桿菌等,入侵途徑以胃腸道和女性生殖道為主,褥瘡,潰瘍次之,臨床表現與需氧菌敗血癥相似,其特征性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1)黃疸發生率高達10%~40%,可能與類桿菌的內毒素直接作用于肝臟及產氣莢膜桿菌的a毒素致溶血作用有關;
(2)局部病灶分泌物具特殊腐敗臭味;
(3)易引起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及胸腔,肺,心內膜,腹腔,肝,腦及骨關節等處的遷徙性病灶,此在脆弱類桿菌和厭氧鏈球菌敗血癥較多見;
(4)在產氣莢膜桿菌敗血癥可出現較嚴重的溶血性貧血及腎衰竭,局部遷徙性病灶中有氣體形成,厭氧菌常與需氧菌一起共同致成復數菌敗血癥,預后兇險。
6.真菌敗血癥
一般發生在嚴重原發疾病的病程后期,往往是患肝病,腎病,糖尿病,血液病或惡性腫瘤的慢性患者或是嚴重燒傷,心臟手術,器官移植的患者,他們多有較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或)抗腫瘤藥物的歷史,因此患本病的患者幾乎全部都是機體防御功能低下者,且發病率近年來有升高趨勢。真菌敗血癥的臨床表現與其他敗血癥大致相同,且多數伴有細菌感染,故其毒血癥癥狀往往被同時存在的細菌感染或原發病征所掩蓋,不易早期明確診斷。
因此當上述患者們所罹患的感染,在應用了足量的適宜的抗生素后仍不見好轉時,須考慮到有真菌感染的可能。要做血,尿,咽拭子及痰的真菌培養,痰還可做直接涂片檢查有無真菌菌絲和孢子,如果在多種或多次送檢的標本中獲得同一真菌結果時,則致病原即可明確。病損可累及心,肺,肝,脾,腦等臟器及組織,形成多發性小膿腫,也可并發心內膜炎,腦膜炎等。
治療
1.基礎治療與對癥治療
敗血癥患者的體質差,癥狀重,病情需持續一段時間,故在應用特效抗菌治療的同時,還需注意補充各種維生素,能量合劑、甚至小量多次給予人血白蛋白(白蛋白)、血漿或新鮮全血以補充機體消耗、供給能量、加強營養、支持器官功能,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保持酸堿平衡,維持內環境穩定。有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嚴重毒血癥表現時,可予升壓藥、強心藥及(或)短程腎上腺皮質激素。高熱劇烈頭痛、煩躁不安者可予退熱劑與鎮靜劑。需加強護理,注意防止繼發性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壓瘡等。
2.抗菌治療
疑診敗血癥時,針對性的抗菌藥物選擇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好抗菌藥物應用之前留取血培養。
(1)抗菌藥物應用原則
①及時應用
針對性強的抗菌藥物是治療敗血癥的關鍵,結合臨床表現及前期治療反應予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