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是常見的肛腸疾病,這種疾病會讓患者產生極大的痛苦,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么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癥狀表現呢,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潰瘍性結腸炎該如何去預防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內容吧。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變局限于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病變多位于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病程漫長,常反復發作。本病見于任何年齡,但20~30歲多見。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心理因素在疾病惡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原來存在的病態精神如抑郁或社會距離在結腸切除術后明顯改善。有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認為炎性腸病的發病是外源物質引起宿主反應、基因和免疫影響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一見解,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病是一個疾病過程的不同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發生期間對于患者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當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的時候,會伴隨著一陣陣的陣痛,所以一定要盡快治療。
治療
藥物治療
免疫抑制藥如硫唑嘌呤,可改變病的進程,抑制臨床表現,但不能改變基礎病,常用于靜止期減少復發,也可能中毒,應加注意。止瀉藥可減少排糞次數,減輕腹痛,常用復方苯乙哌啶、可待因和復方樟腦酊。抗感染藥如水楊酰偶氮磺胺吡啶,對治療各部結腸炎,防止并發癥有較好療效。
手術治療
對于有癌變傾向的潰結、并發中毒性巨結腸者、暴發性潰結、保守治療難以控制的潰結、并發癥較多的潰結、難治性潰結等,應該考慮或者說應該及時手術治療。
為了能夠更好的察覺病情,大家有必要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有個了解。那么,到底潰瘍性結腸炎有什么發病癥狀呢?下面大家一起來了解。
臨床表現
1、大便習慣改變
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尤其是便秘與腹瀉反復交替出現,或出現腹痛的時候,更要引起警惕。
2、便血
結腸息肉患者容易出現便血,但有不少人把大便出血誤認為是痔瘡的癥狀,結果耽誤了佳治療時機。痔瘡引發的出血常表現為大 便后滴血,呈鮮紅色,而結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常與大便混雜,為鮮紅色或暗紅色,多為息肉表面破潰所致。
3、大便形狀異常
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較大,在結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還附有血跡。
并發癥
1.中毒性結腸擴張
在急性活動期發生,發生率約2%。是由于炎癥波及結腸肌層及肌間神經叢,以至腸壁張力低下,呈階段性麻痹,腸內容物和氣體大量積聚,從而引起急性結腸擴張,腸壁變薄,病變多見于乙狀結腸或橫結腸。誘因有低血鉀、鋇劑灌腸,使用抗膽堿能藥物或阿片類藥物等。臨床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癥狀明顯,伴腹脹、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細胞計數增多。X線腹平片可見腸腔加寬、結腸袋消失等。易并發腸穿孔。病死率高。
2.腸穿孔
發生率為1.8%左右。多在中毒性結腸擴張基礎上發生,引起彌漫性腹膜炎,出現膈下游離氣體。
3.大出血
是指出血量大而要輸血治療者,其發生率為1.1%~4.0%。除因潰瘍累及血管發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癥亦是重要原因。
4.息肉
本病的息肉并發率為9.7%~39%,常稱這種息肉為假性息肉。可分為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樣息肉型。息肉好發部位在直腸,也有人認為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多,向上依次減少。其結局可隨炎癥的痊愈而消失,隨潰瘍的形成而破壞,長期存留或癌變。癌變主要是來自腺瘤樣息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