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尋麻疹,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么你對于它了解多少呢?知道膽堿性尋麻疹是什么情況嗎?知道蕁麻疹的治療方法嗎(尋麻疹一般指蕁麻疹)?知道慢性蕁麻疹能根治嗎?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
想要根治蕁麻疹,首先我們要對蕁麻疹有一個詳細的了解,知道它的病因、癥狀以及治療方法等等,知己知彼方能成功。
主要由于運動、受熱、精神緊張、進食熱飲或酒精飲料后,軀體深部溫度上升,促使乙酰膽堿作用于肥大細胞而發病。表現為受刺激后數分鐘出現直徑2~4mm的圓形丘疹性風團,周圍有程度不一的紅暈,常散發于軀干上部和上肢,互不融合。自覺瘙癢、麻刺感或燒灼感,有時僅有劇癢而無皮損,可與0.5~1小時內消退。偶伴發乙酰膽堿引起的全身癥狀(如流涎、頭痛、脈緩、瞳孔縮小及痙攣性腹痛、腹瀉)等,頭暈嚴重者可致暈厥。以1:5000乙酰膽堿做皮試或劃痕試驗,可在注射處出現風團,周圍可出現衛星狀小風團。
病因
這種病癥多見于青年。主要由于運動、受熱、精神緊張、進食熱飲或酒精飲料等使膽堿能性神經發生沖動而釋放乙酰膽堿,使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內的環磷酸鳥苷(cGMP)的水平增高致釋放組胺而發病。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受刺激后的數分鐘內出現直徑2~4mm的圓形丘疹性風團,且周圍有一定程度不一的紅暈,經常散發于軀干的上部和上肢。
自覺瘙癢、麻刺感或燒灼感,有時僅有劇癢而無皮損,可與0.5~1小時內消退。輕型膽堿能性蕁麻疹可發生在平常人青春期,一般在停止運動或平靜以后癥狀即可消退,故不易引起重視。偶伴發乙酰膽堿引起的全身癥狀(如流涎、頭痛、脈緩、瞳孔縮小及痙攣性腹痛、腹瀉)等,頭暈嚴重者可致暈厥。以1:5000乙酰膽堿做皮試或劃痕試驗,可在注射處出現風團,周圍可出現衛星狀小風團。
膽堿能性蕁麻疹:又稱小丘疹狀蕁麻疹或全身性熱性蕁麻疹。多見于23~28歲青年。由于運動、受熱、情緒緊張、進食熱飲或酒精飲料等使體內深部溫度上升等誘發因素刺激中樞神經,通過膽堿能傳入神經刺激汗腺神經結合部,引起乙酰膽堿釋放,作用于肥大細胞而發生,或由于膽堿酯酶不足而發生。約占蕁麻疹的5%~7%。皮損特點為直徑1~3毫米小風團,周圍有紅暈,疏散分布,不相融合。多在上述因素刺激后2~10分鐘發疹,持續30~50分鐘,很少超過3小時,皮疹即全部消退,掌跖很少發生,自覺劇癢。
有時每次發病后有8~24h的不應期存在,在這段時間內,即使再遇上述刺激,也不會發疹。約有近1/3患者可伴有頭痛、口周水腫、流淚、眼脹痛、流涎、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少數有眩暈、低血壓、哮喘發作等現象。病程經數年后漸趨好轉。以1∶5000醋甲膽堿作皮試或劃痕試驗陽性者,可在注射處出現風團,并于周圍出現衛星狀小風團。但輕癥患者或同一患者重復試驗,結果常不一致。
根據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前者經數天或數周可治愈,后者則反復發作持續數月。
以下是具體癥狀
1、起病較急,皮損常突然發生,為限局性紅色大小不等的風團,境界清楚,形態不一,可為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開始孤立散在,逐漸可隨搔抓而增多增大,互相融合成不整形、地圖形或環狀。如微血管內血清滲出急劇,壓迫管壁,風團可呈蒼白色,周圍有紅暈,皮膚凹凸不平,呈橘皮樣。
2、皮損大多持續半小時至數小時自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跡,但新的風團陸續發生,此起彼伏,不斷發生,1天內可反復多次發作。
3、自覺劇烈瘙癢、灼熱感。
4、部位不定,可泛發全身或局限于某部。有時黏膜亦可受累,如累及胃腸,引起黏膜水腫,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喉頭黏膜受侵時則有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引起喉頭水腫發生窒息而危及生命。如伴有高熱、寒戰、脈速等全身癥狀,應特別警惕有無嚴重感染如敗血癥的可能。
5、皮膚劃痕癥可呈陽性。
6、血常規檢查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若有嚴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增高或細胞計數正常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多,或同時有中性顆粒。
診斷
根據青年多見,常由運動、受熱、緊張、進食熱飲等誘發,表現為小風團、瘙癢,有時伴流涎、頭痛、腹痛、腹瀉等乙酰膽堿的全身癥狀,運動或熱浴激發,皮內注射煙堿苦味酸鹽或醋甲膽鹽誘發風團可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