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神經源性休克
交感神經系統急性損傷或被藥物阻滯可引起影響的神經所支配的小動脈擴張,血容量增加,出現相對血容量不足和血壓下降;這類休克預后好,常可自愈。
3.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臟泵功能受損或心臟血流排出道受損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償性血管快速收縮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環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壓狀態。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臟本身病變、心臟壓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治療
緊急治療
通常取平臥位,必要時采取頭和軀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利于呼吸和下肢靜脈回流同時保證腦灌注壓力;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可用鼻導管法或面罩法吸氧,必要時建立人工氣道,呼吸機輔助通氣;維持比較正常的體溫,低體溫時注意保溫,高溫時盡量降溫;及早建立靜脈通路,并用藥見后維持血壓。盡量保持病人安靜,避免人為的搬動,可用小劑量鎮痛、鎮靜藥,但要防止呼吸和循環抑制。
病因治療
休克幾乎與所有臨床科室都有關聯,各型休克的臨床表現及中后期的病理過程也基本相似,但引起休克的原因各異,根除或控制導致休克的原因對阻止休克的進一步發展十分重要,尤其某些外科疾病引起的休克,原發病灶大多需手術處理。治療原則應該是:盡快恢復有效循環血量,對原發病灶作手術處理。即使有時病情尚未穩定,為避免延誤搶救的時機,仍應在積極抗休克的同時進行針對病因的手術。
擴充血容量
大部分休克治療的共同目標是恢復組織灌注,其中早期有效的辦法是補充足夠的血容量,不僅要補充已失去的血容量,還要補充因毛細血管床擴大引起的血容量相對不足,因此往往需要過量的補充,以確保心輸出量。即使是心源性休克有時也不能過于嚴格地控制入量,可在連續監測動脈血壓、尿量和CVP的基礎上,結合病人皮膚溫度、末梢循環、脈率及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等情況,判斷所需補充的液體量,動態觀察十分重要。當然好在漂浮導管監測肺動脈楔壓的指導下輸液。
預防
發病前的預防
1.積極防治感染和各種容易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疾病。
2.做好外傷的現場處理。
3.對失血或失液過多(如嘔吐、腹瀉、咯血、消化道出血、大量出汗等)的患者,應及時酌情補液或輸血。
治療后的預防
①如治療后患者神志清醒安靜、四肢溫暖、紫紺消失、尿量增多、血壓回升、脈壓增寬,則預后良好;
②原發感染灶能徹底清除或控制者預后較好;
③伴嚴重酸中毒和高乳酸血癥者預后多惡劣,并發DIC或式器官功能衰竭者病死率亦高;
④有嚴重原發基礎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或其他惡性腫瘤者休克多難以逆轉;夾雜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心臟病等者預后亦差。
結語:上述的內容就是關于休克了,想必大家在看完之后應該對休克有了一定的了解。休克患者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采取相應的措施,而對于嚴重休克的患者則一定要送往醫院進行治療,切勿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