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薄層(1.5mm)斷面CT
蝶鞍區(qū)冠狀、矢狀位重建及軸位掃描對<5mm的微腺瘤發(fā)現(xiàn)率僅為30%。腫瘤多為低密度影,均一強化或周邊強化(腫瘤中心壞死或囊性變致周邊強化瘤壁厚薄不一);可突入鞍上池伴垂體柄偏移,可突破鞍底骨質形成蝶竇內腫塊。間接征象有蝶鞍增大、鞍底傾斜、周邊骨質吸收變薄和破壞。
3.MRI(磁共振成像)
優(yōu)點為GD-DTPA較CT增強的碘化劑安全,過敏反應少;缺點為不能顯示周圍顱骨的改變。診斷的關鍵為薄層冠狀T1加權像掃描,但對<5mm的微腺瘤發(fā)現(xiàn)率僅為50%~60%,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提高檢出率;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質子密度加權像為等信號;較大者T1WI為低或等信號,T2WI為等或較高信號;注入GD-DTPA后明顯增強;可見垂體柄偏移、鞍底傾斜,腫瘤突入鞍上池、室間孔、第三腦室,侵入額葉、顳葉、蝶竇、篩竇、海綿竇、腳間池、橋前池。
4.生長激素水平檢測
GH基礎水平與腫瘤大小、浸潤程度和手術效果呈正相關。放免法禁食12小時后休息狀態(tài)下GH正常水平為(2~4)μg/L,早晨血GH基礎值應的正常參考值上限為5μg/L;約90%的GH腺瘤血GH>10μg/L。單克隆抗體法肢端肥大癥患者的測定值常高于正常的50倍以上。
5.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單一時間內一次測定值的意義不大,一般采用口服葡萄糖抑制試驗(正常口服100g葡萄糖后2小時GH值應下降,3~4小時后回升)GH細胞腺瘤患者呈不抑制狀態(tài),照射胰島素或THR進行興奮試驗GH也不能升高。正常人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的放免法應<2μg/L,超敏感的放免法應L;GH腺瘤者生化法應>0.4μg/L,OGTT期間GH>1~2μg/L、IGF-1<1μg/L。
6.奧曲肽和二乙烯三胺五醋酸鹽(DTPA)結合111In閃爍成像
可通過標記生長激素受體而顯示垂體腺瘤。
7.其他
血液生化、尿常規(guī)、血細胞計數(shù)等。
肢端肥大癥治療
1.手術治療
通過經顱手術法或經蝶竇顯微手術法切除垂體瘤,以制止腺瘤分泌GH及PRL,減輕壓迫及浸蝕,療效較好,視野恢復,視力恢復及內分泌癥狀改善等約占50%以上。目前經蝶骨手術切除垂體瘤方法應用較多,術后病人恢復較快,適用于周身情況較差不能耐受開顱手術的患者。
2.放射療法
有內照射及外照射方法,國內通常采用外照射方法,包括深部X線、60Co放射治療及重粒子放射治療等。內照射方法是通過手術,將放射物質源(一般有198Au及90Y等)植入蝶鞍內,直接對垂體瘤放射治療,減少周圍組織損傷。近年來γ刀治療發(fā)展迅速,對有適應證者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療效多較確切。
3.藥物治療
多巴胺興奮劑
麥角林可改善肢端肥大癥患者的癥狀,但不能使血清GH和IGF-1的水平恢復正常。
4.骨礦代謝紊亂治療
對有較嚴重的骨質疏松與骨痛患者應給予鈣劑及維生素D制劑,或降鈣素治療,以減輕骨痛癥狀。一般僅有血磷升高或尿鈣增加的礦物代謝紊亂,而骨病不明顯的患者,主要仍是以治療原發(fā)病為主,可不用其他治療。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于肢端肥大癥的一些癥狀以及肢端肥大癥的一些檢查方法。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此也是有所了解了,也知道了肢端肥大癥的治療了。因此,當患上肢端肥大癥的時候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