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逐漸增大,這也導致了我們的心理壓力也會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壓力的累計就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強迫癥就是其中一種。想要治療強迫癥,就必須要了解它的癥狀表現與發病原因,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強迫癥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反復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為臨床特征的一種心理障礙,往往具有強迫性格缺陷。特征為膽小怕事,優柔寡斷,謹小慎微,處理事務一絲不茍,井井有條。與人交往嚴肅刻板,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
強迫癥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并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沖動反反復復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沖動是來源于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沖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近年來統計數據提示強迫癥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有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強迫癥的終身患病率為1%~2%,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病。強迫癥因其起病早、病程遷延等特點,常對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調查中發現,強迫癥已成為15~44歲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負擔重的20種疾病之一。
另外患者常出于種種考慮在起病之初未及時就醫,一些怕臟、反復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癥狀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后才來就診,起病與初次就診間可能相隔十年之久,無形中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因此我們應當提高對強迫癥的重視,早發現早治療。
治療
1.心理治療
強迫癥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其發生機制非常復雜,具有相似癥狀的患者其心理機制可能千差萬別。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通過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傾聽患者,幫助其發現并分析內心的矛盾沖突,推動患者解決問題,增加其適應環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
臨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動力學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及森田療法等。其中,認知行為治療被認為是治療強迫癥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思維阻斷法及暴露反應預防。思維阻斷法是在患者反復出現強迫思維時通過轉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設置鬧鐘鈴聲,來阻斷強迫思維,必要時配合放松訓練緩解焦慮。
暴露反應預防是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鼓勵患者逐步面對可引起強迫思維的各個情境而不產生強迫行為,比如患者很怕臟必須反復洗手以確保自己不會得病,在暴露反應預防中他就需要在幾次治療中逐步接觸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廁所的門把手及馬桶坐墊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擔心的事情實際上并不會發生,強迫癥狀伴隨的焦慮將在多次治療后緩解直至消退,從而達到控制強迫癥狀的作用。
2.藥物治療
強迫癥的發病與腦內多種神經遞質失衡有關,主要表現為5-羥色胺系統功能的紊亂。目前使用的抗強迫藥物都是抗抑郁藥,其特點就在于能夠調節腦內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改善強迫癥狀的作用。使用比較多的主要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包括氟伏沙明、帕羅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蘭等,及三環類抗抑郁藥氯米帕明,必要時臨床上也使用心得安及苯二氮卓類藥物輔助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改善失眠。
對于難治性強迫癥常聯合應用利培酮、喹硫平、奧氮平、阿立哌唑等作為增效劑提高療效。同心理治療一樣,藥物治療的療效也不是立竿見影的,一般的SSRIs類藥物需要10~12周才能達到充分的抗強迫作用,且如果治療有效仍需維持用藥1~2年以鞏固療效。
3.物理治療
對于難治性的強迫癥患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性采用改良電休克及經顱磁刺激。神經外科手術被視為治療強迫癥的后一個選擇,因其存在痙攣發作、感覺喪失等不良反應,必須嚴格掌握手術指征,患者應在經過三位精神科主任醫師會診后再考慮是否手術。
1、無法控制自己總愛熬夜
下班后本來挺累的,但是回家后困倦感就變成了亢奮,便開始上網、看小說、看電影、玩游戲,然后無法自拔。玩游戲的時候總是想著下一局就是后一局,看連續劇則想著看完這集就睡覺。結果每次都食言,越夜越興奮……其實,這正是很多白領患上“晚睡強迫癥”者的共同特點。工作所迫、生活習慣所致、緩解壓力的需要、打發時間等,是他們給自己找的“晚睡晚起”的理由。
2、總是懷疑自己有問題
每次出門前都“一步三回頭”,總是懷疑門沒鎖好;經常已經走到小區門口,又爬上樓梯跑回去打開所有的門,逐個檢查一遍,再鎖一遍。有時候和朋友出去吃飯,走到餐廳門口突然想起車門是不是沒鎖,又神經兮兮地返回去查看。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否就要看心理醫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