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發生的,因為它的發生會使我們的身體出現許多的疾病,還會讓我們的形象受到極大的損害,因此一定要預防它的發生。那么你知道肥胖癥的發病原因是什么嗎,肥胖癥的治療方法是什么呢,怎樣才能預防才胖的發生呢?
肥胖癥是一組常見的、古老的代謝癥群。當人體進食熱量多于消耗熱量時,多余熱量以脂肪形式儲存于體內,其量超過正常生理需要量,且達一定值時遂演變為肥胖癥。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組織重量約占體重的15%~18%,女性約占20%~25%。隨年齡增長,體脂所占比例相應增加。因體脂增加使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或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大于24者稱為肥胖癥。如無明顯病因可尋者稱單純性肥胖癥;具有明確病因者稱為繼發性肥胖癥。
發病原因
外因
外因以飲食過多而活動過少為主。熱量攝入多于熱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質基礎。
內因
內因為人體內在因素使脂肪代謝紊亂而致肥胖,具體如下。
1.遺傳因素
人類的單純性肥胖的發病有一定的遺傳背景。Mayer等報告,雙親中一方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約為50%;雙親中雙方均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人類肥胖一般認為屬多基因遺傳,遺傳在其發病中起著一個易發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與生活行為方式、攝食行為、嗜好、胰島素反應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關。
2.神經精神因素
已知人類與多種動物的下丘腦中存在著兩對與攝食行為有關的神經核。一對為腹對側核,又稱飽中樞;另一對為腹外側核,又稱饑中樞。飽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拒食,破壞時則食欲大增;饑中樞興奮時食欲旺盛,破壞時則厭食拒食。二者相互調節,相互制約,在生理條件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使食欲調節于正常范圍而維持正常體重。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不論屬炎癥的后遺癥、創傷、腫瘤及其他病理變化時,如腹內側核破壞,則腹外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貪食無厭,引起肥胖。反之,當腹外側核破壞,則腹內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厭食,引起消瘦。
3.高胰島素血癥
近年來高胰島素血癥在肥胖發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與高胰島素血癥并存,但一般認為系高胰島素血癥引起肥胖。高胰島素血癥性肥胖者的胰島素釋放量約為正常人的3倍。
4.褐色脂肪組織異常
褐色脂肪組織是近幾年來才被發現的一種脂肪組織,與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內臟周圍的白色脂肪組織相對應。褐色脂肪組織分布范圍有限,僅分布于肩胛間、頸背部、腋窩部、縱隔及腎周圍,其組織外觀呈淺褐色,細胞體積變化相對較小。白色脂肪組織是一種貯能形式,機體將過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貯藏于間,機體需能時,脂肪細胞內中性脂肪水解動用。
白色脂肪細胞體積隨釋能和貯能變化較大。褐色脂肪組織在功能上是一種產熱器官,即當機體攝食或受寒冷刺激時,褐色脂肪細胞內脂肪燃燒,從而決定機體的能量代謝水平。以上兩種情況分別稱之謂攝食誘導產熱和寒冷誘導產熱。當然,此特殊蛋白質的功能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由此可見,褐色脂肪組織這一產熱組織直接參與體內熱量的總調節,將體內多余熱量向體外散發,使機體能量代謝趨于平衡。
檢查
1.血脂檢查
包括膽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測定。
2.血糖檢查
包括葡萄糖耐量試驗,血胰島素測定。
3.脂肪肝檢查
B超、SGPT。
4.水代謝檢查
抗利尿激素測定。
5.性激素測定
雌二醇、睪酮、FSH、LH。
6.檢查血皮質醇、T3、T4、TSH等
用以除外間腦性、垂體性、腎上腺皮質功能、甲狀腺功能和自主神經紊亂等。
但注意由于肥胖癥引起的一系列內分泌功能障礙也可引起上述檢查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