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骨和關節疼痛
是白血病細胞浸潤骨膜、關節及骨皮質所致。小兒以四肢長骨及其關節受累為主,常易誤診為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此外心、腎、肺、胸膜、皮膚黏膜等都可侵犯,但是不同類型的白血病表現有所不同,如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常有齒齦增生、出血和潰瘍;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易見到眼眶周圍的綠色瘤,先天性白血病常有無色,青灰或紫紅色的白血病浸潤結節。急性白血病患兒常見癥狀:約有1/4的患兒以骨或關節痛為起病的主要癥狀。這是由于白血病細胞浸潤骨膜或骨膜下出血所致。表現為持續性并陣發性加劇的骨、關節疼痛或腫痛,行動受礙,多見于膝、脛骨、胸骨、踝、肩、腕、肘關節處,易被誤診為風濕關節炎或骨髓炎。胸骨壓痛對白血病診斷有一定價值。
二、體征
1.急性白血病
可分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和髓細胞性白血病(AML)兩大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占70-85%。
各類型小兒急性白血病臨床表現相似,其主要臨床表現歸結為貧血、出血、發熱和白血病細胞對全身各臟器、組織浸潤引起的癥狀。臨床癥狀和體征由骨髓衰竭或白血病細胞浸潤所致。除T-ALL起病較急外,一般起病相對緩慢。從起病到診斷可長達數月,也可以驟然起病,以不規則發熱、急速的進行性蒼白、明顯的出血癥狀和骨關節疼痛等癥為首發表現,起病數天至數周即得以診斷,但多數病人在起病后2~6周內明確診斷。
2.慢性白血病
小兒所見的慢性白血病主要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一般分為兩型,即幼年型和成人型。
(1).成人型
發病年齡在5歲以上,以10~14歲較多見,很少見于3歲以下兒童。男女差別不大。
①慢性期
起病緩慢,早期無癥狀或是癥狀較輕,病人有非特異性癥狀如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乏力、左上腹飽滿或疼痛、胸骨中下段壓痛陽性。慢性期一般約1~4年,以后逐漸進入到加速期,以至急性變期。
②加速期
出現進展性加重的全身癥狀,如發熱、盜汗、乏力、消瘦和出血傾向,脾腫大,往往為巨脾,肝臟常有輕度到中度腫大,化療難于控制。
③急變期
可緩、可快,約5%病人急劇進入急變期。急變期臨床表現與急性白血病相似,貧血、出血、發熱,肝、脾腫大,并可伴有其他髓外浸潤灶。
(2).幼年型
發病年齡<4歲,多為1~2歲發病。男性發病多于女性。起病急,病程較短,類似AL。初發癥狀常為反復感染,其次為出血、腹痛、骨痛、淋巴結腫大及進行性肝脾淋巴結中度腫大。多見面部斑丘疹或濕疹樣皮疹,甚至為化膿性皮疹,亦可見皮膚咖啡斑
三、診斷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血象和骨髓象檢查。
小兒急性白血病有時首發癥狀類似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腦膜炎、腦神經麻痹、胃腸道出血、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等表現。臨床醫師須對此提高警惕,增強識別能力,避免貽誤診斷。臨床上出現典型的不明原因的貧血、出血、發熱和不能以感染完全解釋的發熱,以及多臟器浸潤癥狀表現,體格檢查中發現有肝、脾、淋巴結腫大者,尤其有腮腺、睪丸和軟組織浸潤腫大者,以及伴有骨、關節痛明顯者應考慮本病的診斷。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發現≥2個系列異常或見有骨髓中原始加幼稚細胞≥30%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進一步做骨髓涂片檢查。
成人型約85%以上的患兒存在Ph1染色體,周圍血象主要為白細胞增多。幼年型染色體檢查多為正常,周圍血象白細胞增高,血小板減低和中度貧血。上述臨床特點加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多,白細胞堿性磷酸酶降低等可確診CML。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兒急性白血病的相關信息,從文中,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小兒急性白血病病因以及小兒急性白血病癥狀都有什么,如果你發現小孩癥狀不對,請及時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