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同一導聯上,可見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形態不同。
(8)室性早搏一分鐘內六次以上。
如心電圖上出現以下情況,多提示室性早搏為病理性的:①多源性室性早搏。②成對或連續出現的室性早搏。③室早出現于前一心搏的T波上(即RonT現象),聯律間期小于0.40秒。以上三種情況常易誘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室顫,必須及時處理。④特寬型室性早搏,QRS間期≥0.6 秒。⑤特矮型室性早搏,即各導聯中室性早搏畸形的QRS波群振幅≤1.0mV。⑥室性早搏QRS 波群有顯著切跡,上升支或下降支不規則。⑦室性早搏的T波尖銳,二支對稱,T波方向與QR S波的主波方向一致,ST段呈水平型改變。⑧并行心律型室性早搏。⑨早搏指數小于1。
病因
頻發房性早搏,見于二尖瓣病變,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冠心病,尤其是多源性的,可能是心房顫動的前奏,發生于下列情況的室性早搏有可能為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的前奏,應高度重視,及時予以處理:①頻發(>6次/分或30次/小時),持續呈聯律的,連續發生2-3次早搏,呈多源性或短陣心動過速者;QRS波群畸形顯著或時限>0.14秒者。②急性心肌梗塞72小時內出現的室性早搏。③洋地黃或銻劑中毒。④低血鉀引起的室性早搏。⑤急性心肌炎。⑥奎尼丁暈厥、QT時間延長綜合征。⑦體外循環術后24小時內。
治療方法
治療頻發室性早搏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和心性猝死。
一、無心臟病的病人,室早并不增加其死亡率 對無癥狀的孤立的室早,無論其形態和頻率如何,無需藥物治療。
二、對伴發于器質性心臟病的室早,應對其原發病進行治療,需緊急處理的室性早搏可靜注50-100mg利多卡因,直至早搏消失或總量達250mg為止。心律失常糾正后可按需要每分鐘滴入1-3mg,穩定后可改用口服藥物維持。利多卡因靜脈注射后數分鐘內即起作用,持續15-20分鐘。治療劑量對心肌收縮力、血壓、房室或室內傳導影響不大。副作用有頭暈、嗜睡。大劑量可引起抽搐、呼吸或心搏抑制并可加重原有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有肝腎功能障礙或嚴重心力衰竭者慎用。
三、對洋地黃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除停藥外,靜脈注射苯妥因鈉或靜脈滴注氯化鉀常有效。低鉀引起的早搏,應積極去除原因,糾正低血鉀。
四、奎尼丁暈厥或銻劑治療中出現的室性早搏,應立即停用奎尼丁或銻劑。口服藥物可選用:①慢心律。②β受體阻滯劑。③洋地黃類;適用于由心力衰竭而非洋地黃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④普魯卡因酰胺。⑤胺碘酮、雙異丙吡胺、心律平、安他心、常咯啉,室安卡因,乙嗎噻嗪及英卡胺等。
五、β-受體阻滯劑、苯妥英鈉、奎尼丁、異搏定等,對各種早搏均有效。有支氣管哮喘者,不宜用β-阻滯劑。心動過緩伴早搏者,可給予阿托品治療。
六、心肌梗塞后或心肌病病人并發室早,心臟性猝死發生率較高,特別是當同時存在左室射血分數明顯降低,心臟性猝死的危險性將大大增加。應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心肌梗塞后室早,猝死與心血管總死亡率反而顯著增加。原因是這些抗心律失常藥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應避免用Ⅰ類藥物治療心肌梗塞后室早。β-阻滯劑雖然對室早的療效不顯著,但能降低心肌梗塞后猝死發生率。胺碘酮對抑制室早很有效,但應注意可能發生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
七、預防心源性猝死。
對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伴頻發室性早搏或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其治療的目的是預防心源性猝死的發生。此時,醫生治療的重點是預防猝死的發生而不是治療室性早搏或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本身,因為這種心律失常并不是致命性的。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頻發室性早搏的相關內容,從文中的介紹中,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頻發室性早搏的危害,而看了文中提到的室性早搏的危害,大家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認識了呢?如果發現這種情況,不要害怕,要積極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