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腸病性關節炎
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腸原性脂肪代謝障礙(Whippe)都可發生脊柱炎。
且腸病性關節病受累關節和X線改變與強直性脊柱炎相似而不易區別,因此需要尋找腸道癥狀和體征,以資鑒別。
潰瘍性結腸炎的結腸粘膜潰瘍,水腫及血性腹瀉;局限性腸炎的腹痛、營養障礙及痿管形成;Whipple病的脂肪瀉,急劇消瘦等,都有助于原發性疾病的診斷。
腸病性關節病HLA-B27陽性率低,Crohn病病人腸灌注液IgG增高,而強直性脊柱炎病人腸灌液中IgG基本正常。
3.反應性關節炎
常繼發于身體其他部位感染后出現,一般可以發現感染灶,抗生素有效。
特殊檢查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對于臨床懷疑而X線不能確診者,可以行CT檢查。它能清晰顯示骶髂關節間隙,便于測定關節間隙有無增寬,狹窄,強直或部分強直有獨到之處。
磁共振(MRI)和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
科學家研究了36例患者,24例為炎性下背痛,12例為機械壓力所致下背痛的病人。
通過標準的X線檢查骶髂關節正常。但應用MRI檢查發現54%的炎性下背痛和17%的機械原因性下背痛的患者有骶髂關節炎。
用SPECT檢查
發現38%的炎性下背痛存在骶髂關節炎,而機械原因組無此發現。MRI和SPECT同時檢查陽性發現率明顯升高。
炎性下背痛者58%和機械性下背痛者17%的患者存在骶髂關節炎。因此研究者認為MRI和SPECT閃爍造影骶髂關節拍片,非常有助于極早期診斷和治療。
從這個角度講明顯優于普通X線,但費用昂貴,不提倡作為常規檢查。
X線片表現
脊柱X線表現
關節面模糊不整,關節附近骨質疏松,骨贅形成,椎體“方形變”。前后縱韌帶及其它脊椎間的韌帶鈣化或骨化,椎體邊緣新骨形成,使上下椎體連成骨橋,晚期有自下而上的韌帶鈣化,脊柱形成具有特征性的“竹節”樣強直改變。
髖關節X線表現
表現為髖臼及股骨頭淺表的囊性變,關節間隙均勻變窄,關節邊緣骨贅形成,終導致髖關節纖維性或骨性強直。
其中一致性關節間隙變窄與骨贅并存是較有特征的X線表現,髖臼囊變是髖關節受累的早期X線征象。
另外還可見髖關節骨質稀疏,關節面模糊、硬化等改變。髖關節病變常與腰椎和骶髂關節炎同步發展。
結語:以上就是三九養生堂為您介紹的強制性脊椎炎,你們都了解了吧。這對于不知道強制性脊椎炎的人來說,真的是極好的。看了上面說的強直性脊椎炎的癥狀以及什么是強直性脊椎炎,感興趣的還可以再多了解些其他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