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而導致這種疾病發生的原因有多種,痔瘡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它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因此一定要重視。那么你知道痔瘡患者應該接受怎樣的治療呢,預防痔瘡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痔瘡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痔,這是一種任何年齡都可發生的疾病,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會逐漸增高。在我國,痔是常見的肛腸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說法。在美國,痔的發病率約為5%。
關于痔的病因主要有兩種學說。首先是靜脈曲張學說,認為痔是直腸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淤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靜脈團。然而目前廣為接受的理論是Thomson的肛墊下移學說,認為痔原本是肛管部位正常的解剖結構,即血管墊,是齒狀線及以上1.5cm的環狀海綿樣組織帶。只有肛墊組織發生異常并合并有癥狀時,才能稱為痔,才需要治療,治療目的是解除癥狀,而非消除痔體。痔的誘發因素很多,其中便秘、長期飲酒、進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和久坐久立是主要誘因。
痔瘡的主要癥狀是便血和脫出。排便時反復多次的出血會使體內丟失大量的鐵,引起缺鐵性貧血。因痔瘡失血而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一般發展緩慢,早期可以沒有血。
因痔瘡失血而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一般發展緩慢,早期可以沒有癥狀或癥狀輕微,貧血較重或進展較快時,則會出現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體力活動后氣喘等,一些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如易激動、興奮、煩躁等。以上這些癥狀都可以通過糾正貧血、治療痔瘡后消失。因此若發現患有痔瘡,應盡早治療,以免出現上述癥狀,使治療復雜化。
痔瘡的另一個主要癥狀就是痔脫出,脫出于肛門外的內瘡,受到括約肌的加持,使靜脈回流受阻,而動脈血任不斷輸入使痔核體積增大,直至動脈血管被壓閉,血栓形成,出現痔核變硬、疼痛,難以送回肛門內,稱“狡詐性內痔”。但臨床上所見的外痔,形成血栓的更多見。故多伴有疼痛。當痔核脫出不能送回時,亦稱為“嵌頓痔”。長時間的痔脫出,會出現壞死、感染并發癥,甚至出現盆腔內濃血癥或肝膿腫等嚴重的并發癥。
痔瘡的發病率很高,痔瘡患者經手術治療或其它療法治療后,復發率亦較高。究其原因,除治療不徹底外,不注意預防痔瘡的發生,也是重要的因素,預防痔瘡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鍛煉
經常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廣播體操、太極拳、氣功、踢毽子等,能夠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的可能,對于痔瘡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這是因為體育鍛煉有益于血液循環,可以調和人體氣血,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盆腔充血,防止大便秘結,預防痔瘡。另一方面可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
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臨睡前用手自我按摩尾骨尖的長強穴,每次約5分鐘,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肛門血液循環;另一種方法是用意念,有意識地向上收縮肛門,早晚各1次,每次做30次,這是一種內按摩的方法,有運化瘀血,鍛煉肛門括約肌,升提中氣的作用。經常運用,可以改善痔靜脈回流,對于痔瘡的預防和自我治療均有一定的作用。
2、預防便秘
正常人每日大便1次,大便時間有早、中、晚飯后的不同習慣。正常排出的大便是成形軟便,不干不稀,排便時不感到排便困難,便后有輕松舒適的感覺,這表明胃腸功能良好。如果大便秘結堅硬,不僅排便困難,而且由于糞便堆積腸腔,肛門直腸血管內壓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礙而使痔靜脈叢曲張形成痔瘡。為防止大便秘結,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合理調配飲食
既可以增加食欲,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也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日常飲食中可多選用蔬菜、水果、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飲食,少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等。
②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健康人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隨晨起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結腸反射,結腸可產生強烈的“集團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直腸內糞便蓄積到一定量,便產生便意。所以好能養成每天早晨定時排便的習慣,這對于預防痔瘡的發生,有著極重要的作用。有人認為晨起喝1杯涼開水能刺激胃腸運動,預防便秘。另外,晨起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跑步、做操、打太極拳等都可以預防便秘。當有便意時不要忍著不去大便,因為久忍大便可以引起習慣性便秘。排便時蹲廁時間過長,或看報紙、或過分用力,這些都是不良的排便習慣,應予糾正。
③選擇正確治療便秘的方法
對于一般的便秘病人,可以采用合理調配飲食,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加以糾正。對于頑固性便秘或由于某種疾病引起的便秘,應盡早到醫院診治,切不可長期服用瀉藥或長期灌腸。因長期服用瀉藥不僅可以使直腸血管充血擴張,還可以導致胃腸功能紊亂。長期灌腸,會使直腸粘膜感覺遲鈍,排便反射遲鈍,加重便秘,反而有利于痔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