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發生后引起了一片嘩然。究竟登革熱是怎么傳染的呢?登革熱癥狀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登革熱病預防知識吧,看看究竟哪些人容易感染這種病毒,并及時做好預防。
登革熱這種疾病屬于法定乙類傳染病,傳播速度很快,病死率也偏高,造成了一片恐慌。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登革熱相關知識吧。
(一)傳染源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患者在發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癥,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叢林山區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雖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但作為傳染源,尚未能確定。
(二)傳播媒介
伊蚊,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傳播,而雷州半島、廣西沿海、海南省和東南亞地區以埃及伊蚊為主。伊蚊只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后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可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因在捕獲伊蚊的卵巢中檢出登革病毒顆粒,推測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區普遍易感。1980年的時候,曾經在廣東比較流行,當時小的患者年齡只有3個月,大年齡86歲,但是青壯年發病率高。
感染后對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維持多年,對異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時感染登革病毒后,對其他B組蟲媒病毒,也產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熱流行后,乙型腦炎發病率隨之降低。
(四)流行特征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條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均可發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時間之后,可逐漸向周圍的城鎮及農村傳播,在同一地區,城鎮的發病率高于農村。
2、季節性
發病季節與伊蚊密度、雨量相關。在氣溫高而潮濕的熱帶地區,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發病。我國廣東、廣西為5~10月,海南省3~10月。
3、突然性
這個病癥來的很突然,不少國家在此病消失十年后突然又發生了。
4、傳播迅速發病率高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首先發生登革熱,迅速波及幾個市、縣。1980年3月海南省開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島,波及廣東內陸幾十個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故多發生在交通沿線及對外開放的城鎮。
登革熱是一種蚊媒傳染病,其流行與蚊種和蚊子密度有關。如果有傳染源存在,又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條件,均可發生該病流行。該病也可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
如何預防登革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