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診斷惡性黑素瘤臨床上可與許多皮損類似,其中與交界痣和混合痣為相似,因此區別它們是否惡變十分重要。組織學檢查提示可疑惡變的指征有以下4個方面。
(1)表皮上部出現單個或成群黑素細胞。
(2)真表皮交界處的痣細胞呈不典型性增生,排列成巢狀,可不規則分布于基底細胞層。
(3)通常黑痣在真皮內的痣細胞由淺層到深層逐漸變小、變長,成為小梭形細胞,惡變時真皮深層細胞不變小(缺乏成熟)。
(4)惡變的特征主要為核深染、增大。形態不規則,出現非典型性核分裂象。
鑒別診斷
容易混淆的是幼年性黑素瘤,有時鑒別很困難,但后者主要發生在小兒和青年,其出現的怪形多核巨細胞周圍常有水腫引起的腔隙,位于深部的細胞常有成熟傾向,而惡性黑素瘤無此現象。惡性黑素瘤與藍痣不同點在于藍痣有好發部位,色澤特殊,組織學檢查表皮無病變,細胞多為梭形,無異型性和有絲分裂相,也無炎癥反應。
治療用藥
惡性黑素瘤的惡性程度較高,多發生轉移,預后比較差。因此,早期診斷與及時合理治療,是一項重要研究課題。目前治療方法仍不理想,及時局部手術切除根治仍是爭取治愈的好方法。化療僅適合晚期患者,免疫療法仍處于試驗階段。
1.手術治療
早期診斷和手術切除是治療原發性MM的關鍵。腫瘤浸潤深度小于2mm者,切除范圍離腫瘤邊緣1cm即可,隨著浸潤深度增加需適當擴大切除范圍,但需強調截肢不能防止腫瘤轉移。未觸及的淋巴結不作預防性切除。
2.化學療法
對已轉移的患者,可采用化療或聯合化療。肢端MM可采用局部灌注化療。
3.免疫療法
尚處于臨床研究階段的過繼免疫療法,即應用淋巴銀子活化自身性殺傷腫瘤的效應細胞,如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合用或單獨應用大劑量白介素-2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亦可系統使用或皮損內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BCC—PSN)治療。
4.放射療法
對緩解內臟及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灶的壓迫癥狀有一定療效,亦可緩解骨轉移所致的疼痛。
結語:看了上面的內容,大家是不是對惡性黑素瘤都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呢,是不是懂得了惡性黑素瘤對人體的危害呢。惡性黑素瘤也是中的一種,雖然并不常發,但如果患者不及時治療的話是非常危險的,在生活中一定要積極做好預防措施,如果發現,要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