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男性朋友來說,前列腺是非常重要的部位,不能出現任何問題,但是生活中我們總會由于不同的原因從而導致了前列腺發炎的情況,這種情況會讓我們感覺到非常的難受。那么你知道前列腺發炎的原因是什么嗎,它會引起哪些癥狀呢,該怎么去治療前列腺發炎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在泌尿外科男性患者50歲以下中占首位。而在1995年NIH制定了一種新的前列腺炎分類方法,這種方法將前列腺炎分為了三種類型。
只有少數的前列腺炎患者有急性病史,多表現為慢性、復發性經過。I型及Ⅱ型前列腺炎主要致病因素為病原體感染,病原體隨尿液侵入前列腺,導致感染。病理解剖證實前列腺炎病變一般局限于外周帶,此處腺管與尿流垂直線逆向開口于后尿道,易致尿液反流,而中央帶及移行帶腺管走向與尿流方向一致,不易發生感染。Ⅲ型發病機制未明,病因學十分復雜,存在廣泛爭議。
多數學者認為其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體感染,排尿功能障礙,精神心理因素,神經內分泌因素,免疫反應異常,氧化應激學說,下尿路上皮功能障礙等。IV型缺少相關發病機制的研究,可能與Ⅲ型的部分病因與發病機制相同。近研究還發現尿液的尿酸鹽不僅對前列腺有刺激作用,還可沉淀成結石,堵塞腺管,作為細菌的庇護場所。這些發現可以闡明前列腺炎綜合征其實是多種疾病的共同表現,而且臨床表現復雜多變,可產生各種并發癥,也可自行緩解。
癥狀
I型常發病突然,表現為寒戰,發熱,疲乏無力等全身癥狀,伴有會陰部和恥骨上疼痛,甚至急性尿潴留。Ⅱ型和Ⅲ型臨床癥狀相似,多有疼痛和排尿異常等。不論哪一類型慢性前列腺炎都可表現為相似臨床癥狀,統稱為前列腺炎癥候群,包括盆骶疼痛,排尿異常和功能障礙。
盆骶疼痛表現極其復雜,疼痛一般位于恥骨上、腰骶部及會陰部,放射痛可表現為尿道、精索、睪丸、腹股溝、腹內側部疼痛,向腹部放射酷似急腹癥,沿尿路放射酷似腎絞痛,往往導致誤診。排尿異常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尿線分叉、尿后瀝滴、夜尿次數增多,尿后或大便時尿道流出乳白色分泌物等。偶爾并發功能障礙,包括勃起減弱及功能萎縮等。而IV型無臨床癥狀。
治療
首先要進行臨床評估,確定疾病類型,針對病因選擇治療方方法,對疾病的錯誤理解、不必要的焦慮以及過度節欲會使癥狀加重。前列腺炎可能是一種癥狀輕微或全無癥狀的疾病,也可能是一種可自行緩解的自限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種癥狀復雜,導致尿路感染、性功能障礙、不育等的疾病,對患者的治療既要避免向患者過分渲染本病的危害性,也要避免對本病治療采取簡單、消極、盲目偏重抗生素治療的態度,應采用個體化的綜合治療。
1.抗菌治療
前列腺液培養發現致病病原體是選擇抗菌藥物治療的依據。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若有細菌感染征象,經一般療法治療無效,亦可適當采用抗菌藥物治療。抗菌藥物的選擇需注意前列腺腺泡與微循環間存在由類脂膜構成的前列腺-血屏障,妨礙了水溶性抗生素通過,大大降低了治療效果。當有前列腺結石存在時,結石可成為細菌的庇護體。上述諸因素構成了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治療上的困難,需要較長的療程,且容易復發。
目前多主張喹諾酮類藥物如氧氟沙星或左旋氧氟沙星。若無效繼續用8周。復發且菌種不變,改用預防劑量以減少急性發作,使癥狀減退。長期應用抗生素若誘發嚴重副反應,如假膜性腸炎、腹瀉,腸道耐藥菌株滋長等,需更換治療方案。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是否適宜使用抗菌藥物治療,臨床上仍有爭論。
“無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也可使用對細菌和支原體有效的藥物,如喹諾酮類藥物,SMZ-TMP或單用TMP,與四環素、喹諾酮類藥物并用或間隔使用。如果抗生素治療無效,確認為無菌性前列腺炎者,則停用抗生素治療。此外,用雙球囊導尿管封閉前列腺部尿道,從尿道腔注入抗生素溶液反流入前列腺管,亦可達到治療目的。
I型主要是廣譜抗生素,對癥治療和支持治療。Ⅱ型推薦以口服抗生素為主,選擇敏感性藥物,療程為4-6周,期間應對患者進行療效階段性評價。Ⅲ型可先口服抗生素2~4周,再評估療效。同時輔以非甾體抗炎藥,α-受體拮抗劑,M-受體拮抗劑等改善排尿癥狀和疼痛。IV型無需治療。
2.消炎、止痛藥
非甾體抗炎藥可改善癥狀,一般使用消炎痛內服或栓劑,中藥使用消炎、清熱、解毒、軟堅藥物亦收到一定效果。別嘌醇能降低全身及前列腺液中的尿酸濃度,理論上它作為自由基清除劑,還可清除活性氧成分,減輕炎癥,緩解疼痛。不失為可選用的輔助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