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良性腫瘤
甲狀腺良性腫瘤以甲狀腺腺瘤為主。多發生于青壯年。臨床表現多為頸前腫塊,生長緩慢,無自覺癥狀。體檢腫塊表面光滑,質地軟或韌,邊界清楚,可隨吞咽上下活動。如腺瘤內出血,腫塊可迅速增大,伴局部疼痛,這些癥狀一般可在1-2周內消失。
甲狀腺功能檢查一般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內,但如為高功能腺瘤,T3、T4、FT3、FT4可增高,TSH可降低。B超檢查甲狀腺內多為單發結節,也可多發;為實質性或混合性,多呈橢圓形,邊界清楚,形態規則,周邊可有聲暈,血供或可豐富。
一般直徑10mm以下的甲狀腺腺瘤建議觀察并定期B超隨訪。如果腺瘤近期增大迅速或出現壓迫癥狀或隨訪過程中有惡變傾向或確診為高功能腺瘤可以考慮手術。
甲狀腺惡性腫瘤
疾病分類
可分為分化型甲狀腺癌包括甲狀腺乳頭狀癌和甲狀腺濾泡狀癌,低分化型甲狀腺癌如髓樣癌和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疾病治療
①甲狀腺乳頭狀癌
多以淋巴結轉移為主。頸部的淋巴結可分為I-VI區,一般II-VI區淋巴結和甲狀腺癌轉移有關。通常VI區淋巴結又稱為中央組淋巴結,包括氣管食管溝、氣管前和喉前淋巴結;II-V區淋巴結又稱為頸側區淋巴結,包括頸部大血管周圍淋巴結和副神經周圍淋巴結。中央組淋巴結由于多位于甲狀腺后方且直徑很小,一般頸部B超難于發現;而頸側區淋巴結則可通過B超檢查發現是否有轉移。多數情況下,一側甲狀腺乳頭狀癌多轉移至同側的淋巴結,但個別也可轉移至對側的淋巴結。
淋巴結轉移的途徑一般是先轉移至中央組淋巴結,然后再轉移至頸側區淋巴結;但也有個別癌腫如位于甲狀腺上極的腫瘤可首先轉移至頸側區的淋巴結。文獻報道,不管腫瘤大小如何,通常中央組淋巴結轉移率可達50%左右。有鑒于此,新一期我國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指南強調中央組淋巴結的清掃。但對于甲狀腺的切除范圍,可根據腫瘤的分期、各地的醫療條件和病人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實行個體化方案,但至少要切除患癌側腺葉+峽部。
②甲狀腺濾泡狀癌
多通過血行遠處轉移至肺、骨、腦和肝等器官,比較合理的手術方案是行雙側甲狀腺的全/近全切和患側中央組淋巴結清掃,然后行碘131治療。但由于術中冰凍病理切片多難確定濾泡狀癌,因此常需行再次的補充手術。
根據國外經驗,由于分化型甲狀腺癌預后較好,因此如果手術切除徹底,術后再輔以碘131鞏固治療。碘治療結束后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制劑行抑制治療往往可達到根治的效果。但對于術后甲狀腺殘留較多的分化型甲狀腺癌,由于碘治療無法起到鞏固治療的效果,同時反復多次碘治療過程中停用甲狀腺素制劑可引起腫瘤復發或去分化,因此,對于甲狀腺殘留較多的病人,多建議服用甲狀腺素制劑行抑制治療。至于甲狀腺素抑制治療的劑量要根據腫瘤的分期因人而異。
③甲狀腺髓樣癌
是發生于甲狀腺C細胞的中度惡性腫瘤。可分為散發、家族和MEN2型。病人主要表現是甲狀腺無痛性硬實結節,局部淋巴結腫大。有時淋巴結腫大成為首發癥狀。部分甲狀腺髓樣癌病人可出現腹瀉、腹痛和面色潮紅。體檢甲狀腺腫物質硬,邊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散發性多為一側甲狀腺腫物,而家族型及MEN2型可為雙側甲狀腺腫物。
甲狀腺髓樣癌病人血清降鈣素水平升高,部分病人癌胚抗原(CEA)水平也升高。B超提示腫塊多位于甲狀腺上半部,可單發或多發,呈低回聲,腫塊的中心位置多有鈣化,且結節無聲暈,血供多豐富。
甲狀腺髓樣癌
可早期發生淋巴轉移,且可通過血行發生遠處轉移,因此預后較分化型甲狀腺癌差。由于髓樣癌對甲狀腺素制劑和碘131治療都無效果,因此,只有手術是治療髓樣癌有效的方法。手術切除范圍要包括雙側甲狀腺全切,患癌側中央組淋巴結清掃;如術前發現有頸側區淋巴結的轉移則必須行頸側區淋巴結清掃。但對于家族型髓樣癌,即使沒有發現頸側區淋巴結轉移,也可進行預防性頸側區淋巴結清掃。由于髓樣癌術后甲狀腺功能缺失,因此必須給予甲狀腺素制劑行替代治療。
④甲狀腺未分化癌
為高度惡性腫瘤,多見于老年病人,一般年齡超過65歲。絕大多數病人表現為突然發生的頸部腫塊,腫塊堅硬,表面凹凸不平、邊界不清、活動度差且迅速增大。可伴有聲嘶、呼吸和吞咽困難,局部可有淋巴結腫大。B超上表現為邊界不清的不均勻團塊,常累及整個腺葉或腺體。多數情況下可出現壞死區。
由于甲狀腺未分化癌惡性程度高,病情發展非常迅速,易侵犯周圍的器官組織如氣管、食管、頸部的神經和血管,因此,往往就診時已是晚期,無法手術切除,只能行外放射治療和化療,僅在氣管受壓或阻塞時才行甲狀腺峽部切除或氣管切開。近年來,有人主張對早期甲狀腺未分化癌,如原發灶小,可施行腺葉切除或全甲狀腺切除,術后輔以外放射和化療,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
結語:看了上面的內容,大家應該對甲狀腺疾病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知道了甲狀腺疾病有哪些類型,了解了甲狀腺疾病對患者的傷害。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要有科學規律的飲食,還要積極鍛煉,這樣才能避免甲狀腺疾病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