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中想必大家對于強迫癥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那么大家又是否了解強迫狀態呢,強迫狀態會帶給患者怎么樣的生活影響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強迫狀態吧。
強迫癥的人都很熟悉,但是否有強迫癥的癥狀可以診斷為強迫癥,我們仍在深入探索什么是強迫狀態。
什么是強迫狀態
強迫狀態指的是以強迫觀念或強迫情緒或強迫動作為突出癥狀,見于各種精神疾病狀態。大量研究表明在強迫性神經癥、強迫性人格障礙是以強迫癥狀為主;在抑郁狀態、焦慮狀態以及一些精神疾病,往往可見此精神癥狀伴發。
強迫性人格以往稱精神衰弱或精神衰弱型人格障礙,具有所謂焦慮、多疑性格特征,突出表現謹小慎微和多疑,平時即疑慮重重,做事循規蹈矩,患者常有與此類性格特征密切聯系的強迫癥狀,例如強迫懷疑(指對本人做過的事情,如鎖門、關燈等動作是否完成的很好發生懷疑),從而在強迫懷疑背景上產生繼發性強迫行為,如強迫性檢查或強迫性儀式動作(指一系列的動作),即如鎖門后,或關閉電門后產生反復地檢查、核查的動作。
這是一種擺脫強迫現象的痛苦和痛苦的一種保護措施。強迫儀式是患者自己規定的,必須執行一套習慣性動作,在像往常一樣前后各事件結束后才能完成動作程序,患者可以暫時緩解。
如果這種強迫性儀式動作被外界干擾或打斷時,則出現緊張焦慮。精神分裂癥時的強迫狀態又有其特點,往往強迫狀態的內容是荒謬的,或更難以理解的,情緒反應常是較為貧乏或缺乏主動性、鮮明性的。腦炎所伴有的強迫現象,往往帶有強制性特點;有時還可以出現強制性地以下流詞罵人的企圖。
通過以上分析就會清楚強迫癥與其他強迫狀態有著本質的區別。
強迫狀態中有一種正強迫狀態,它包括強迫思惟、強迫恐懼及強迫行為等方面。強迫思維存在時不一定有強迫恐懼及強迫行為,而有強迫行為時則有強迫思惟及強迫恐懼同時存在。強迫狀態見于多種疾病,是一綜合癥。涉及心理學上的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障礙。
怎么樣的人更容易患有強迫狀態呢
具有易感素質和強迫性人格特征的人較易發生強迫狀態,強烈的精神因素也可使人格健全者產生強迫狀態。強迫狀態主要見于強迫性神經癥,也可見于某些抑郁癥和早期精神分裂癥。
強迫狀態普遍存在于中學生教育中
在學生中間,常見的是強迫狀態。強迫繼續發展的狀態將發展為強迫癥,強迫狀態實際上是一個關鍵的強迫癥的狀態,這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一旦強迫癥的發展,不用說,一般的教育措施,即使是醫療措施也很微弱。
中學生的強迫狀態可以分為強迫的觀念、強迫行為兩大類。所謂強迫的觀念是指不由自主地反復思考某一問題,形成固定的觀念。例如,一位中學生總是想到要為家人爭氣,不能夠被別人小瞧,明明知道這對學習無益,也控制不住自己而不停地思考。
還有的老是做白日夢,希望自己一旦考取大學,便能夠收取某種特殊的利益。強迫行為是指表露在行為上的、可見的執著行為。如離家以后反復要檢查門窗是否已經關閉好了、潔癖、反復點數器物,等等。
儀式化的行為習慣,例如,進門一定要先邁左腳,否則要退回去重新走一遭。有的中學生感到英語難學,為了提高英語的成績老是想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好的輔導材料,因此成天逛書店,買了許多參考書籍和各種各樣的助學英語軟件,不買就感到沒有對自己盡到心意等等。
中學生的強迫狀態的成因多種多樣,如,教育不當會引發強迫狀態,過多過高的教育要求誘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焦慮感、挫折感,同時導致學生形成固定的觀念。
因此,學校不應該過嚴、過高的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處在平衡的心態中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心身健康,同時也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
強迫癥是一種自我作斗爭的疾病,面對這種心理疾病如何從根本上去治療呢?要想治療強迫癥的第一步就是要認清強迫癥的本質。
你之所以要反復的檢驗來確定一些事情,是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這是強迫行為的一個錯誤連接,正是因為強迫行為可以暫時緩解我們的焦慮,所以我們認為除了實施這些行為就沒有辦法減低焦慮,正是由于這種認識才始強迫行為得以固著和發展,我們會錯誤的認為如果不實施強迫行為,那么我們接下來就無法做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