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團腸桿菌等多由輸液污染入侵。綠膿桿菌敗血癥常繼發于尿路、呼吸道及皮膚創面感染,也常發生于血液病及惡性腫瘤的病程中。厭氧菌敗血癥常來自腸道、腹腔及女性生殖道炎癥。
真菌敗血癥多繼發于口腔、腸道及呼吸道感染醫源性感染 隨著各種診療技術在臨床應用的增多,治療方法的不斷更新,各種病原菌尤其是條件致病菌所引起的醫源性感染也逐漸增多。
例如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及不合理使用,使得正常菌群的生長受到抑制,而耐藥菌株增多,容易發生耐藥菌敗血癥或真菌敗血癥。
各種手術操作及內窺鏡檢查、靜脈插管、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人工瓣膜等裝置的放置,以及靜脈輸液、輸血等診療技術操作的開展增加了細菌進入血循環的機會。
(2)細菌因素
主要與病原菌的毒力和數量有關。毒力強或數量多的致病菌進入機體,引起敗血癥的可能性較大。革蘭陰性桿菌所產生的內毒素能損傷心肌及血管內皮,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促使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導致微循環障礙,感染性休克及DIC。
革蘭陽性細菌主要產生外毒素而致病,如金葡萄可產生血漿凝固酶、溶血素、殺白細胞素、DNA分解酶、腸毒素等多種酶及毒素。
有助于細菌生長繁殖和擴散,可導致嚴重的敗血癥及感染性休克。某些細菌如肺炎球菌因具有莢膜,可抑制人體的吞噬功能,拮抗體液中殺菌物質的作用。
(一)病原菌
致病菌隨不同地區和年代不斷發生變化。我國以葡萄球菌多見,其次為大腸桿菌等G桿菌。
近年來隨著NICU的建立,由于靜脈、氣管插管等支持治療技術的發展和廣譜抗生素的普迫使用,以及極低出生體重兒存活牢的提高等因素,使機會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克雷白桿菌、腸桿菌、相踐酸桿菌、不動桿菌、變形桿茵、沙雷菌、微球菌、D組鏈球菌)、厭氧菌(類桿菌群、產氣英膜梭菌)和耐藥菌株感染有增加趨勢,空腸彎曲茵、幽門螺桿菌等亦成為敗血癥的新的致病菌。
(二)感染途徑
敗血癥是因為感染所引起的一種疾病,而新生兒感染的途徑一般分為以下這些類型。
①宮內感染
母親感染了這種疾病,感染了胎兒的血液,或早期的羊水破了24個多小時,羊水感染后感染胎兒。
②出生時感染
分娩過程中,嬰兒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后感染;或因醫護人員在助產過程中消毒不嚴所致。
③出生后感染
多數由臍部、皮膚或呼吸道感染發展而致,此外亦可由消化道或泌尿道感染引起。
(三)免疫功能缺陷
新生兒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的防御機制與眾人不同,一方面未發育成熟,功能尚欠完善,另一方面是缺乏“經驗”,尚未接觸過外環境中的抗原物質。因此,更易感染某些病毒、細菌、霉菌和原蟲,且病情較重,治療反應欠佳等。
結語:看了上文對敗血癥的介紹,您對敗血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嗎?想要健康的身體,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都要有健康的飲食,不要有挑食的習慣,少去人多的地方,或者戴好防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