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病是由布氏菌入侵人體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那患上布魯氏菌病的時候應該怎么治療呢?布魯氏菌病又應該怎么預防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想知道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
布氏桿菌病的病因
布魯氏菌病幾乎都是因為感染所引起的,那布魯氏菌病的感染途徑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1.傳染源
羊在國內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牛和豬。
2.傳染途徑
牧民接羔為主要傳染途徑,獸醫為病畜接生也極易感染。此外,剝牛羊皮、剪打羊毛、擠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兒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從接觸處的破損皮膚進入人體。實驗室工作人員常可由皮膚、黏膜感染細菌。
如果進食了染菌的生乳或者是乳制品和未煮沸的肉類的話,則是會導致病菌進入消化道而引起布魯氏菌病的病發。
此外,病菌也可通過呼吸道黏膜、眼結膜和性器官黏膜而發生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對布魯菌普遍易感。
布魯氏菌病癥狀
1、急性期
①起病緩慢,突出表現為寒戰,發熱,多汗,發熱平均為2~3周,數日至2周后再次發勢,呈波浪起伏,熱型多為弛張熱,也可呈不規則熱,常因大汗浸濕衣被,且與熱退相伴,為本病另一突出特征。
②患上布魯氏菌病的患者在會出現關節痛,并且主要為大關節痛,只有少數患者會伴有關節紅腫或者是肌肉疼痛的癥狀。
③淋巴結及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主要見于頸部及腋下。
④其它,男性可有睪丸炎或附睪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婦可流產,腰骶神經病變,造成坐骨神經痛也較多見。
2、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發展而來,也可無急性病史,常見癥狀有疲乏,出汗,頭痛,低熱,抑郁,煩躁,肌肉及關節酸痛。
流行病學發病以春夏為多,牧區發病率高,了解所到地區,職業,接觸范圍等情況有助診斷。
1.一般治療及對癥治療
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發作,病人宜臥床休息,加強營養,多飲水。必要時可用解熱劑及適量鎮靜劑,中毒癥狀嚴重可用強的松、地塞米松等腎上腺皮質激素。
2.病原治療
急性期治療應以抗菌治療為主一般多采用抗菌素聯合治療,多療程治療,至少連用兩個療程。
(1)四環素族與鏈霉素聯合應用
四環素或土霉素小兒每日30~40毫克/千克體重,成人每日2g,分4次服用,鏈霉素小兒每日15~30毫克/千克體重,成人每日1g,分2次肌注,3周為—療程,每療程間隔5~7日。
(2)復方新諾明與鏈霉素聯合應用
復方新諾明(每片含SIZ0.1克,TMP0.02克),2~6歲兒童早晚各服1~2片,6~12歲兒童早晚各服2~4片,首劑加倍。鏈霉素每日15~30毫克/千克體重,分2次肌注,3周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