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性粒細胞轉移至邊緣池導致循環池的粒細胞相對減少,但粒細胞總數并不減少,故多稱為假性粒細胞減少??梢娪诋愺w蛋白反應、內毒素血癥。
2.粒細胞滯留循環池其他部位,如血液透析開始后2~15分鐘滯留于肺血管內;脾腫大,滯留于脾臟。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血常規檢查的結果即可作出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或粒細胞缺乏癥的診斷。為排除檢查方法上的誤差,必要時要反復檢查。
要仔細鑒別白細胞減少和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因。有感染史,隨訪血常規檢查數周后白細胞恢復正常,骨髓檢查無特殊發現者要考慮感染引起的反應性白細胞減少。腎上腺素試驗陽性者提示有粒細胞分布異常的假性粒細胞減少的可能。
有家族史懷疑周期性中性粒細胞減少者,成人應每周檢查血象2次,連續6~9周;兒童每周檢查血象1次,連續4周。以明確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速度、持續時間和周期性。有藥物、毒物或放射線的接觸史或放化療史者應考慮相關疾病診斷。
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史,存在抗白細胞自身抗體者,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血液系統的臨床表現。伴脾大,骨髓粒系增生者有脾功能亢進的可能。淋巴結、肝脾腫大,胸骨壓痛者要注意外周血象和骨髓象有無白血病、轉移瘤等細胞浸潤。
如伴有紅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應考慮各種全血細胞減少疾病可能,如巨幼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中性粒細胞偏低的治療
(一)病因治療
對可疑的藥物或其他致病因素,應立即停止接觸。繼發性減少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經過治療病情緩解或控制后,粒細胞可以恢復正常。脾功能亢進者可考慮脾切除。
(二)防治感染
輕度減少者不需特別的預防措施。中度減少者感染率增加,應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并注意保持皮膚和口腔衛生,去除慢性感染病灶。粒細胞缺乏者應急診收入院治療,采取無菌隔離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感染者應行血、尿、痰及感染病灶分泌物的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及影像學檢查,以明確感染類型和部位。在致病菌尚未明確之前,可經驗性應用覆蓋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的廣譜抗生素治療,待病原和藥敏結果出來后再調整用藥。
若3~5天無效,可加用抗真菌治療。病毒感染可加用抗病毒藥物。靜脈用免疫球蛋白有助于重癥感染的治療。
(三)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
治療粒缺患者療效明確,可縮短粒缺的病理,促進中性粒細胞增生和釋放,并增強其吞噬殺菌及趨化功能。常用劑量為2~10ug/(kg·d),常見的副作用有發熱、肌肉骨骼酸痛、皮疹等。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低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比較多見的哦,所以在生活中要注意身體健康的檢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