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纖維蛋白原與粥樣硬化
纖維蛋白原和纖維素與粥樣斑塊形成的關系極為密切。已知纖維蛋白溶解機制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吸煙、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漿纖維酶原激活物抑制劑升高,從而降低了纖溶酶原的合成。
血液粘稠度比較高,這些均有利于纖維素的形成。纖維蛋白原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作為凝血因子I由血液進入動脈壁內,在凝血酶作用下轉變為纖維蛋白單體繼發交聯為纖維蛋白,可直接破壞內皮細胞吸附在紅細胞表面,使動脈血栓發生率增加,并促進粥樣斑快進展。
另外血漿纖維蛋白原可沉積于血管壁,加速動脈粥樣硬化,人們已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中纖維蛋白凝聚物的量組疾病纖維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動脈粥樣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纖維蛋白原與心腦血管疾病
對急性缺血綜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是獨立的危險因素,有冠狀動脈阻塞病的患者血漿中纖維蛋白原水平較高,心肌梗死的范圍也與纖維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關。
有不穩定心絞痛的病人,在其發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現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發生在纖維蛋白原水平超過7g/L的患者。
5.纖維蛋白原與血液流變學
發現纖維蛋白原與全血粘度、血漿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間呈顯著正相關,提示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紅細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從而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促進血栓形成。
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分子量大.濃度高,又具有聚合作用,是除紅細胞外使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在判斷疾病的發生發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纖維蛋白原與其它因素
影響纖維蛋白原水平的其它因素較多,如遺傳傾向性、年齡增長、高脂血癥、吸煙、原發性高血壓、肥胖癥、口服避孕藥及妊娠期等,均是血漿纖維蛋白原升高的危險因素。
纖維蛋白原測定方法
第一類方法,功能測定法
所形成的纖維蛋白,又可再分為測重法,酚試劑比色法和紫外光度法、測氮法、濁度法和凝血酶凝固時間法等。
這類方法的優點是測定的是有凝血功能的纖維蛋白原,又稱為可凝固蛋白(clottable protein),故特異性較好。方法可簡可繁,常規使用中,多采用較簡便的Von Clauss法。
根據這種方法設計的商品藥盒(kit),已在一些國家廣泛使用。近幾年來,不少文獻推薦用Jocobsson的改良法作為纖維蛋白原標準的定值方法。這類方法的缺點是,從理論上講,有兩方面可引起誤差。
一是所析出并測定的是纖維蛋白而非纖維蛋白原。已知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時會從α和β肽鏈上分別切下兩個短肽,即A肽(FpA)和B肽(FpB)。這樣纖維蛋白實際上比纖維蛋白原的質量少了10%。
二是已知纖維蛋白旦形成,就會吸附一些凝血因子或纖溶因子,這樣又會增加所測纖維蛋白原的量。此外,本法在操作中在獲取纖維蛋白和洗滌(擠壓)除去其它蛋白成份時,不僅比較麻煩而且也難以完全徹底,會造成其它蛋白污染。
第二類方法,物理化學測定法
這類方法又可分為鹽析法(包括用亞硫酸鈉、硫酸銨或氯化鈉鹽析,用蛋白質顯色或比濁法測定),熱變性沉淀法和電泳法等幾種。
這類方法都比較簡單、快速,尤其適于急診檢驗,但缺點是本法的特異性不強。所測的不是有凝固功能的纖維蛋白原,可能包括部分的降解產物和/或其它蛋白。而電泳法又太繁瑣,不適于常規工作。
第三類方法,免疫學方法
是將純纖維蛋白原作為抗原免疫動物,制成多克隆或單克隆抗體。然后用免疫膠乳、被動血凝或反向血凝、單向免疫擴散、火箭電泳以及ELISA等方法測定。
優點是大部分方法簡便,但缺點是所測的不僅是可凝固的纖維蛋白原,可能包括了它的降解產物(因為它們有共同抗原),也可能包括了障礙性纖維蛋白原(dysfibrinogens即N端谷氨酸γ位未羧化的無功能的纖維蛋白原,又稱缺維生素K引起的蛋白質,PIVKA)。
但免疫法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用來測定PIVKA。如果一個患者總纖維蛋白原(用免疫學測定結果)不低,甚至增高,而功能性(即可凝固性)纖維蛋白原卻明顯減少,即可判斷為存在PIVKA。肝病、維生素K缺乏等均可導致PIVKA升高,有臨床診斷價值。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于血漿纖維蛋白原低應該吃什么食物好以及纖維蛋白原的一些臨床意義。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此也是有所了解了。因此,當出現血漿纖維蛋白原低的時候,則不妨多吃這些食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