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結節性脂膜炎呢,在我們生活中,這個疾病是比較常見的疾病情況了,那么大家知道結節性脂膜炎的治療是怎么樣的嗎,游走性結節性脂膜炎怎么辦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臨床表現
1.癥狀與體征
復發性全身不適、關節痛、發熱、皮下結節等臨床癥狀的急性或亞急性發作。皮膚反復出現紅斑,有壓痛、水腫的皮下結節。病變多,對稱,組,常見的部位是下肢。
常伴全身不適、發熱與關節疼痛。亦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體重下降、肝脾腫大及其它內臟損害。其病程有很大差異,主要取決于受累器官的情況。根據受累部位,可分為皮膚型和系統型。
(1)皮膚型
病變只侵犯皮下脂肪組織,而不累及內臟,臨床上以皮下結節為特征,皮下結節大小不等,直徑一般為1~4cm,亦可大至10cm以上。在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群出現,呈對稱分布,好發于股部與小腿,亦可累及臂部,偶見于軀干和面部。
我們的皮膚會有暗紅色出現,還會有水腫的癥狀,患者還會有皮下凸起的情況哦,質地較堅實,可有自發痛或觸痛。結節位于皮下深部時,能輕度移動,位置較淺時與皮膚粘連,活動性很小。結節反復發作,間歇期長短不一。
結節消退后,局部皮膚出現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著,這是由于脂肪萎縮,纖維化而殘留的萎縮性疤痕。有的結節可自行破潰,流出棕黃色油樣液體,此稱為“液化性脂膜炎”。它多發生于股部和下腹部,小腿伸側少見。愈后形成不規則的疤痕。
約半數以上的皮膚型患者伴有發熱,可為低熱、中度熱或高熱,熱型多為間歇熱或不規則熱,少數為弛張熱。通常在皮下結節出現數日后開始發熱,持續時間不定,多在1~2周后逐漸下降,可伴乏力、肌肉酸痛、食欲減退,部分病例有關節疼痛,以膝、踝關節多見,呈對稱性、持續性或反復性,關節局部可有紅腫,但不出現關節畸形。多數患者可在3~5年內逐漸緩解,預后良好。
(2)系統型
除具有上述皮膚型表現外,還有內臟受累。內臟損害可與皮膚損害同時出現,也可出現在皮損之后,少數病例廣泛內臟受損先于皮損前。各種臟器均可受累,包括肝、小腸、腸系膜、大網膜、腹膜后脂肪組織、骨髓、肺、胸膜、心肌、心包、脾、腎和腎上腺等。
系統類型的發熱一般比較特殊,往往在與皮疹出現時,較熱,皮疹出現后逐漸增多,可高達40攝氏度,并持續下降后1至2周。消化系統受累常見,肝損害可表現右季肋部疼痛,肝腫大、脂肪肝、黃疸和肝功能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