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受抑制如長期大量使用抗纖溶藥物,如6-氨基己酸、止血環酸、對羧基芐胺,可誘發DIC。還有血流瘀滯、體內酸堿不平衡、電解質紊亂和內分泌失調等,均與DIC的發生有關。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分類和臨床表現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臨床表現與基礎疾病有關。DIC時何種蛋白溶解過程(凝血或纖溶)處于優勢,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臨床表現的特征。以凝血為主者可只表現為血栓栓塞性DIC;以纖溶為主者可發展為急性消耗性出血。也可在上述之間呈現一種廣譜的,涉及不同類型的DIC臨床表現。
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分類
DIC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其中急性占大多數,常見于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敗血癥、流行性出血熱、產科意外、急性溶血、輸血血型不合、毒蛇咬傷、廣泛大手術、體外循環、重度擠壓傷及復合創傷,病勢兇險。
亞急性DIC見于白血病、各種癌腫及癌轉移或死胎滯留,病情較緩和。
慢性者少見,臨床表現可為原發性疾病所掩蓋,容易漏診或誤診,常在尸解中發現,多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卵巢癌腫,巨大血管瘤,晚期糖尿病等。
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臨床表現
(一)出血
出血是急性DIC中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其特點是突發的多部位大量出血,僅少數為隱匿性。出血的發生率為80~90%,是本病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出血部位視原發病變而異,常見于皮膚,呈一處或多處大片瘀斑及血腫。
產科意外時有大量陰道流血,手術時則傷口滲血不止或血液不凝固,局部注射可有持續的針孔滲血。急性DIC也可伴有嚴重的胃腸道、肺或泌尿道等出血。根據國內一組病例報道,出血部位中皮膚占85.1%,牙齦出血、鼻衄、傷口及注射部位出血60.1%,消化道46.8%、呼吸道23.4%,泌尿道19.1%,顱內13.8%,陰道6.4%,多部位占62.8%。血液可完全不凝。暴發性紫癜病例的出血以兩下肢及臀部為主,且伴有皮膚壞死及下肢壞疽慢性DIC的出血不如急性的嚴重,常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瘀斑或血腫,用一般的止血藥無效。少數輕型或早期的DIC可無出血。
(二)微血管栓塞
該癥狀在少數急性病例中,微血管栓塞可為突出的表現,但多數在較晚期發生。慢性的可有反復發作。如微血管內有廣泛血栓時,血循發生障礙,導致組織器官的缺血性損傷、缺氧、代謝功能障礙、甚至器官功能衰竭。臨床表現根據受累的不同部位而異。表淺部位的皮膚栓塞引起干性壞死,出現于指、足趾、鼻、頰及耳部紫紺。
(三)低血壓及休克
多見于急性型,休克的程度不一,與出血量不成比例。常發生于血管內皮損傷所引起的DIC,以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癥常見。國內幾組報道發生率達50%。休克常突然發生,病情迅速惡化,出現昏迷,腎、呼吸及循環功能衰竭。
組織損傷及白血病等引起的很少發生休克。休克的發生機理主要由于肝、肺等內臟及周圍小血管栓塞后,導致肺動脈及門靜脈壓力升高,回心血量減少,以致心排血量和組織血流灌注量減少。
(四)溶血性貧血常
較輕微,早期往往不易察覺。并發微血管病理改變時,因紅細胞強行通過血管網狀蛋白結構,受到機械損傷,可出現明顯的溶血癥狀。急性發作時表現為寒戰、高熱、黃疸、血紅蛋白尿,紅細胞計數下降,網織紅細胞計數增高,周圍血內有大量紅細胞碎片及盔形、三角形、多角形或球形等各種畸形紅細胞。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比較多見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時的檢查杜絕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