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性斜頸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那么預防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男女斜頸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呢?斜頸的病因是什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預防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吧!
先天性肌性斜頸主要表現為寶寶一出生就是頸部不對稱,那么針對這個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呢?一起來看看吧!
預防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注意事項
新生兒出現斜頸的原因
新生兒出生后常表現為頭面、頸部不對稱,面部多持續扭向一側,多數人認為臀位、異常分娩、產傷導致胸鎖乳突肌血腫機化、萎縮、壞死瘢痕形成,此外還有子宮內、外感染,遺傳及動靜脈栓塞而致肌肉壞死等。為探索其發生原因。
治療方法
新生兒出生后一旦發現為cmt,理療科醫生即予以推拿按摩保守治療。
方法
(1)一手托患兒頸部,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在患側胸鎖乳突肌處按摩10rain,手法輕柔。
(2)一手托扶患側肩部,另一手托扶患兒頭枕部,使患兒頭部漸漸向健側肩部方向傾斜并扭轉,反復4—5次。有腫塊時,采用推、捏、提的手法,注意避免損傷局部皮膚。期間對家長進行教育,出院后注意配合校正,注意嬰兒頸部姿勢,沙枕固定和被動活動并按摩。5—7d為一療程,周后復診觀察療效,決定是否行第二療程。出院后定期隨訪。
對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看法
現先天性肌性斜頸已有百年歷史,但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多數發生于難產、臀位產,早認為是產傷引起血腫纖維化,或肌肉損傷后腫脹,靜脈回流受阻發生缺血性攣縮,但一直未能證明。有觀點認為胸鎖乳突肌血供豐富,發生缺血的可能性不大,推測與胸鎖乳突肌發育紊亂有關,而非創傷;還有學者通過對患兒肌電圖檢查,發現有胸鎖乳突肌肌源性損害,認為cmt病因是由于胸鎖乳突肌靜脈回流障礙,導致肌肉變性,隨后被纖維和脂肪組織所取代,出現肌攣縮和收縮力降低所致。
孕婦應注意的事項
多數人是從科或病理生理方面加以研究,本文從產科角度調查母嬰的情況,探討其發生原因,供同道們討論。
先天性肌斜頸在小兒外科門診較常見,大多出生時即有癥狀,多為顏面部不對稱,頭喜偏向一側,產科醫生易忽略,延誤診治,以致于對患兒的心理生理造成不良影響,應早期診斷盡早治療。
本研究對象已除外臀位、雙胎及難產者,斜頸原因不可能為產傷所致。分類中斜頸多為姿勢性斜頸,出生時即有顏面部不對稱,多無腫塊,大多經推拿理療即可痊愈,但若治療不及時,亦可繼發頭面部不對稱畸形。
本資料經多因素分析顯示斜頸與孕婦臥位有關。左位有很多優點,可防止子宮右旋,避免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利于胎盤血供。但調查中發現,許多孕婦因認為左位對胎兒有益,因此強迫自己持續采用左位,有相當一部分孕婦敘述,只要自己臥床休息必然采取左位,除非睡著了不能控制,只要一醒來,馬上采取左側臥位,經常在很累的情況下亦努力堅持。
推測在這種持續左側臥位的情況下,必然引起胎兒宮內姿勢固定,胎頭偏向一側或過度側屈,胎頭姿勢不良,阻礙了胸鎖乳突肌的血循環和靜脈回流,導致其發育不良。
隨意臥位的孕婦,采取仰臥位時大多會感覺到胸悶不適,必然取左側或右側臥位,臥姿比較靈活,有利于胎兒宮內自由活動,避免人為造成姿勢固定,理論上應對胎兒有利。
當今孕婦把胎兒看的很重,自己亦查閱相關資料,之后片面理解,不能辨證分析問題。本資料調查中發現孕婦通過看書得知孕期應左側臥位者占40%,聽從醫生建議者占54%,僅有6%的孕婦是習慣左側臥位。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兒科常見病,患兒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所致頭部向患側偏斜,臉轉向健側,并隨患兒年齡增長而漸漸引起面部及頭顱畸形。
其發病率約很高,以兒童為主,男女差別不大。發病原因不清楚,由于多數發生于難產及剖宮產患兒,早認為是產傷引起血腫纖維化,或肌肉損傷后腫脹,靜脈回流受阻而發生缺血性攣縮,但一直未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