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的表現
肢帶型肌營養不良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較常見,發病較早,癥狀較重,在兒童、青春期或成年時起病,表現為骨盆帶肌和肩胛帶肌的肌肉萎縮無力,以致患者上樓費力,蹲起困難,雙上肢上舉困難,出現翼狀肩胛,面肌一般不受累。可有腓腸肌肥大。部分患者心臟受累。
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
面肌力弱是首發癥狀,但因發病隱襲,癥狀較輕,常被忽略。表現為閉眼無力或閉眼露白,示齒時鼻唇溝變淺,不能吹口哨、鼓腮,嘴唇增厚而外翹,呈現典型的肌病面容。
肩胛帶肌力弱,出現翼狀肩胛。胸大肌力弱,胸部萎陷。上肢近端、下肢近端和遠端肌肉均可受累。可見三角肌等肌肉肥大。部分病例合并滲出性視網膜炎和神經性聽力下降。
Emery-Dreifuss肌營養不良
5歲前起病,受累肌肉呈肱腓型,上肢以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為主,下肢則以腓骨肌和脛前肌,后期累及肩胛肌、胸帶肌及骨盆帶肌。肌無力或輕或重,沒有腓腸肌肥大。
該病主要特點是早期出現嚴重的關節攣縮,累及頸椎、肘、踝、腰椎等關節,使患者出現特殊的行走姿勢。另一個特點是心臟受累早,表現嚴重的傳導阻滯,心動過緩,心房纖顫,需要安裝起搏器。疾病緩慢進展,常因心臟病死亡。
眼咽型肌營養不良
起病年齡40~60歲,主要癥狀為雙側上瞼下垂,通常為對稱性,部分患者有不全性眼肌麻痹。咽喉肌力弱,吞咽困難,構音障礙。面肌、顳肌、咀嚼肌也可有輕的力弱。病情進展緩慢,但可因吞咽困難致營養不良或吸入性肺炎死亡。
遠端型肌營養不良
又稱遠端型肌病,表現為上肢或下肢遠端肌肉首先出現肌肉萎縮無力,特別是雙側手肌,下肢脛前肌和腓腸肌。根據遺傳方式、基因定位和受累肌肉不同分為若干亞型。
先天性肌營養不良
是一組先天性或嬰兒期起病的肌肉疾病,表現為肌張力低下、運動發育遲滯,可有進行性或非進行性肌肉萎縮、力弱,合并嚴重的骨關節攣縮和關節畸形,有腦和眼多系統受累,肌肉病理為肌營養不良改變。
疾病治療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是一大類基因突變引起的肌肉變性疾病,迄今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皮質類固醇激素是目前唯一一個能夠在一定時間內保持DMD患者肌力的藥物。有6個雙盲試驗發表了后的結果。目前多數采用,潑尼松O.75mg/kg/d,使用時間超過6個月,如出現副作用,如體重顯著增加,發育遲緩,骨質疏松等,則可將劑量減少至O.3 mg/kg/d。
也有采用潑尼松O.75mg/kg/d,每月前10天用藥,后20天不用的療法,認為可減輕副作用。
另外,Deflazacort是潑尼松的衍生物,用于治療肌營養不良,無體重增加和骨質疏松的副作用,不良反應較潑尼松少。由于激素、免疫抑制劑并不能使肌纖維的dystrophin蛋白及其相關蛋白增多,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病程。
成肌細胞移植
正常骨骼肌中有衛星細胞,在肌肉損傷后進行再生,分化形成新的肌細胞。當肌細胞在體外培養時,衛星細胞可發育成成肌細胞,將這些培養的大量的成肌細胞注入病變肌肉,使正常的成肌細胞與DMD的病肌細胞融合,達到治療目的,稱為成肌細胞移植。
這種治療試驗研究已有20年之久,在DMD動物模型肌肉中出現了dystrophin陽性纖維的表達,但在試用于患者時,發現dystrophin陽性纖維非常少,臨床功能改善不理想,至今未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骨髓干細胞移植
已經進行包括骨髓干細胞、血源性以及肌肉源性CD133抗原細胞、肌源性干細胞、成血管細胞(mesoangioblast)、人源性周細胞(human derived pericyte)等干細胞的移植試驗。在動物試驗中顯示出一些有希望的結果,可能為肌營養不良癥的細胞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基因治療
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
綜合治療
適當鍛煉,合理營養,采取物理治療和矯形治療以糾正骨關節畸形,防治關節攣縮,對盡可能長地保持運動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加強呼吸鍛煉,改善呼吸功能和心臟功能,對防治呼吸和心力衰竭,較長時間維持生命有一定意義。
進行心理治療,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使患者和家庭保持積極的態度也非常重要。
結語:看完了上面的內容,相信大家對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應該都有了非常詳細的了解了吧!其實想要徹底的擺脫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就要從生活中的細節抓起,多注意我們的生活作息和科學飲食就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