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百會是督脈與三陽經的交會穴,氣為陽,統于督脈,有升陽、安神、強體作用,是人體強壯穴之一,故灸百會可使陽氣旺盛,有升提收攝之功,常用于治療脫肛和子宮脫垂。長強為督脈之別絡,位近肛門,可增強肛門的約束功能。
大腸俞為大腸經氣轉輸之處,可充實大腸腑氣。承山為膀胱經穴,足太陽經別入肛中,故可疏調肛部氣血。《席弘賦》:“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鳩尾”。故添加鳩尾穴可供治療時參考。
此外,還可用挑刺法:在第三腰椎至第二骶椎之間,脊柱旁開1.5寸處的縱線上任選一處皮膚反應點,用三棱針或圓利針,挑破出血后,外敷消毒紗布。或用穴位埋線法:病人側臥,雙膝彎屈,然后于其督脈上長強穴,常規消毒,1%普魯卡因局麻,用大號三角針穿一號羊腸線,以雙線埋入穴,平皮膚剪斷線之兩端,兩端之間皮距2.5厘米,埋入深2.5~3.5厘米,術畢蓋上消毒紗布。
針灸治療脫肛效果較好,重度脫肛或局部感染者應綜合治療。積極治療原發病,針對誘發原因如慢性咳嗽、慢性泄瀉、便秘、痔瘡等患者,要配合治療原發病。
上面便是針對脫肛這個問題,又是給大家介紹的一個治療方法,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同時若是大家能夠將這個方法記住的話,那么在以后面對脫肛這個問題時,我們就又是多了一種應對的辦法。
脫肛,又叫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段的粘膜層或全層腸壁從肛門向外脫出。這種病癥多見于兒童,老年人和多次孕產的婦女。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直腸粘膜下層組織和肛門括約肌松馳,或者直腸的發育缺掐和支持松馳無力,加上用力大便等促使腹腔內壓增高而引起脫肛。
祖國醫學認為脫肛多由稟賦不足、久泄久痢或老年人長期便秘,慢性咳嗽,婦女分娩過多或產程用力等原因而致,平時飲食宜清淡,不要過食辛辣及肥甘厚味食物,節制飲酒,生活規律,注意休息,養成按時排便習慣,避免使腹壓增加的動作。如直腸脫垂,應立即予以復位,并保持肛門清潔。
脫肛是一種很常見的肛腸疾病,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需要及時的科學治療。對于脫肛的預防,要注意以下的幾方面。
怎樣預防脫肛
1、有習慣性便秘或排便困難的人,平時要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水果,應治愈便秘。排便時不要用猛力,或久蹲廁所看書看報。
2、防治脫肛誘因。久瀉、久咳、便秘等疾病易致老年脫肛,積極防治這些疾病,可減少脫肛的發生。
3、要及時治療腸炎、腹瀉,特別是小兒尤要注意。
4、飲食有節。避免過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可減少體內的濕熱蘊積,預防濕熱下注,可有效地預防脫肛。
5、加強飲食營養。老年人應注意飲食營養搭配,合理膳食,避免營養不良致體質虛弱,中氣足則不發生本病。
6、婦女分娩后要充分休息,產后如有會陰撕裂要及時縫合,以保持肛門括約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宮脫垂及內臟下垂要及時治療。避免多胎生育。多胎生育者極易患本病,故積極提倡計劃生育,少生優生,可減少本病的發生。
7、保持肛門清潔衛生。老年人已患有脫肛者,應及時回復納入,保持肛門清潔衛生,避免并發感染。
8、生活起居有度。老年人平素生活應有一定的規律,勿過勞過逸,過勞則耗傷氣血,過逸則氣血郁滯,均易患本病,勞逸結合,則氣血條達,可預防本病。
溫馨提示:肛腸科常見疾病,以大便后或勞累、下蹲時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脫出肛外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如有身體不適感,請立即去正規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脫肛的原因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脫肛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情況了,我們在生活中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脫肛的情況出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