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延髓腫瘤
首發癥狀常為嘔吐,易被誤診為神經性嘔吐或神經官能癥,特別是成年患者。病人可有不同程度頭昏、頭痛,然后較早出現后組顱神經麻痹的癥狀,如吞咽困難、進食嗆咳、講話鼻音、伸舌不能等。腫瘤累及雙側時則出于真性延髓麻痹癥群,同時伴有雙側肢體運動、感覺障礙及程度不等的痙攣性截癱,病程早期可有呼吸不規則,晚期可出現呼吸困難或衰竭。
臨床上常表現的延髓半側損害
①舌下神經交叉癱(Jackson綜合癥)。
②吞咽、迷走交叉癱(Avellis綜合癥)。
③Schmidt綜合癥——病側Ⅸ~Ⅶ顱神經麻痹及對側半身偏癱。
④延髓背外側綜合癥(Wallenberg綜合癥)等。
膠質瘤的診斷,根據其生物學特征、年齡、性別、好發部位及臨床過程進行分析,在病史及體征基礎上,采用電生理、超聲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學及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定位正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
腦膠質瘤由于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無明確分界,難以徹底切除,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早期腫瘤較小又位于適當部位者可爭取全部切除。位于額葉的腫瘤,可作腦葉切除。
目前國內外對于腦干膠質瘤的治療方式主要有手術、普放和伽馬刀治療這三種。
手術
手術的目的是減少腫瘤負荷、明確病理診斷,又不至于產生新的神經功能障礙。手術的目的為解除腦干的壓迫、恢復腦脊液循環的通暢及明確腫瘤性質,應在不增加神經功能損傷的情況下,盡可能顯微鏡下多切除腫瘤,術后輔以放射治療。
普通放射治療
普通放射治療多年來一直是腦干膠質瘤治療的主要手段,有報告顯示70~90%的患者在接受第一個療程放療后癥狀和體征可有明顯好轉,這稱為“早期反應”,星形細胞瘤這種早期反應較明顯,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可無此反應或反應輕微。放療對顱內壓增高不明顯,邊界不清的彌散型實性腫瘤列為首選。一般放療劑量為50~55Gy。有人認為低于50Gy療效較差,高于55Gy發生放射性壞死的可能性會明顯增加。
放療結束后大多數病人癥狀可緩解半年左右,但很少超過1年,僅1/5的病人緩解可超過2年。有人認為高級別者照射范圍也應包括脊髓,我們認為照射劑量過大或脊髓也照射皆是沒有必要甚至是有害的。
伽馬刀治療
伽馬刀治療治療腦干膠質瘤在近10年剛剛起步,全國各大醫院伽馬刀中心林立,對于腦干膠質瘤的治療方案、劑量,各大醫院均無統一標準。以前的治療觀念γ-刀屬放射神經外科,僅僅用于立體定向單次治療,要求瘤體大小一般限于3厘米以下,認為腦干膠質瘤不適合采用γ-刀治療。上海仁濟醫院伽馬刀中心總結2004年12月~2007年12月間伽馬刀治療的57例腦干膠質瘤,總結伽馬刀分次治療腦干膠質瘤安全有效,分次伽馬刀放射治療不局限于小病灶,對彌漫型腦干膠質瘤同樣有效。
結語:看了這些,大家對腦干膠質瘤是不是有了比較直觀的了解呢,腦膠質瘤大多緩慢發病,自出現癥狀至就診時間一般為數周至數月,少數可達數年,而兒童病人病程相比成人發展更快,因此,在發現腦干膠質瘤是一定要及時治療,不可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