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病人主訴注射部位有燒痛、緊繃發脹,隨著注射部位的血管會產生索狀的紅線,觸診有時會有發硬、發熱的感覺。輸液流速可能不變、減慢、或停止,其取決于血栓形成與否,與造成阻塞的狀況。
1、血栓性深下肢靜脈炎
早期表現患肢腫脹,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勞累后加重,休息后緩解。隨病情發展,出現患肢營養障礙,皮膚瘙癢、脫屑、色素沉著呈黑色,濕疹樣皮炎, 可伴有靜脈曲張。后期出現經久不愈的皮膚潰瘍。長期潰瘍可導致皮膚癌變。
2、游走性淺下肢靜脈炎
初期表現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可觸及皮下硬結或條索狀物,壓痛。炎癥消退后皮膚色素沉著呈黑色。可反復多次發作,位置不定,呈游走性。
基本分類
1、機械性下肢靜脈炎
1)不正當的固定方法為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針管的滑動。
2)選用的導管管徑太粗,刺激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關節處,由于關節活動造成針管與血管壁不斷地摩擦而產生發炎反應。
2、化學性下肢靜脈炎
藥物稀釋不足、輸液酸、堿度過高、溶質的濃度過高、留置針材質的差異性皆是造成化學性下肢靜脈炎的原因。
3、細菌性下肢靜脈炎
通常與消毒方法不正確、穿刺技術不良、輸液套管無菌狀態的破壞、導管留置時間過長有關。
4、按病因和病理分別
由于病因和病理以及臨床特點的不同,又把肢體、胸腹壁血栓性淺下肢靜脈炎稱為良性血栓性淺下肢靜脈炎。把間歇性、復發性的血栓性淺下肢靜脈炎稱為游走性血栓性淺下肢靜脈炎。
護理措施
1、發生下肢靜脈炎,如屬一般留置針應拔除,更換穿刺部位,發炎部位可給予熱敷,癥狀應在3天內改善,若無改善跡象應通知醫師評估是否細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靜脈穿刺導入中央導管)發生下肢靜脈炎,可先熱敷,若屬于機械或化學性下肢靜脈炎,癥狀應可緩解,若癥狀持續,并無改善跡象,才需拔除。
3、若進行濕熱敷、可利用濕熱毛巾進行熱敷,每次20分鐘,一天4次。
4、若疑是細菌性下肢靜脈炎,需通知醫生進行導管針與血液培養,抽血培養需從其它靜脈及導管內各抽取一支進行血液培養,以作為診斷的依據。
5、若有膿液,應培養膿性液體,需利用無菌棉棒進行;取樣前,避免消毒皮膚以免影響細菌的培養。
6、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進行修復。
7、若疑似化學反應,需記錄。應依據靜脈輸液協會制訂的記錄方式進行記錄,以達到護理人員判斷標準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發炎的血管,發炎血管須等到癥狀完全復原,恢復彈性方可使用。
結語:看了以上的內容,大家對下肢靜脈炎是不是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呢。下肢靜脈炎是一種非常棘手的疾病,需要專業人員的科學護理方法,才有助于疾病的早日康復,讓患者能早日護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