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骨質是很堅硬的,它支撐著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我們就無法直立,那么大家知道骨質疏松癥是怎么回事嗎,骨質疏松的治療方法是什么呢,骨質疏松吃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吧。
臨床表現
1.疼痛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常見的癥狀,腰痛,占70%至80%的患者疼痛。脊柱疼痛蔓延到兩側,仰臥或正坐來減輕疼痛,疼痛或延伸長,久坐,加重咳嗽,大便時不得不彎腰。
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老年骨質疏松癥時,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勞甚至痙攣,產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
若壓迫相應的脊神經可產生四肢放射痛、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肋間神經痛、胸骨后疼痛類似心絞痛。若壓迫脊髓、馬尾神經還影響膀胱、直腸功能。
2.身長縮短、駝背
更多的是在痛苦后出現。身體椎體負重量,特別是在第十一,12和3胸腰椎的負荷較大,容易變形,脊柱后凸,身體前傾,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疏松加重,駝背曲度增加,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縮短約2毫米,每椎的長度,縮短平均3~6厘米。
3.骨折
是退行性骨質疏松癥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后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大換氣量顯著減少,患者往往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鈣、磷和堿性磷酸酶
在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血清鈣、磷以及堿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后數月堿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血甲狀旁腺激素
除了甲狀旁腺功能外,應檢查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血清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升高。
(3)骨更新的標記物
骨質疏松癥患者部分血清學生化指標可以反應骨轉換(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狀態,這些生化測量指標包括:骨特異的堿性磷酸酶(反應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應骨吸收)、骨鈣素(反應骨形成)、Ⅰ型原膠原肽(反應骨形成)、尿吡啶啉和脫氧吡啶啉(反應骨吸收)、Ⅰ型膠原的N-C-末端交聯肽(反應骨吸收)。
(4)晨尿鈣/肌酐比值
正常比值為0.13±0.01,尿鈣排量過多則。
比值增高,提示有骨吸收率增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