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血管疾病的診斷
臨床檢查有局灶性神經系統疾病和體征如:偏癱、中樞性面癱、感覺障礙、偏盲、語言障礙等。符合CT、MRI相應病灶,可有或無卒中史。
3.癡呆與腦血管病密切相關
癡呆發生于卒中后3個月內,并持續6個月以上,認知功能障礙突然加重或波動,或呈階梯性逐漸進展。
4.支持血管性癡呆診斷
認知功能損害均勻性(斑塊狀損害),人格相對完整,病程波動、多次腦卒中史,可呈現步態障礙、假性球麻痹體征,存在腦血管的危險因素。
二、可能為血管性癡呆
1.符合上述癡呆的診斷。
2.有腦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征。
3.癡呆和腦血管病可能有關,但時間影像學方面證據不足。
三、確診血管性癡呆
臨床診斷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癡呆,并有尸檢或活檢證實不含超過年齡相關的神經元纖維結(NFTs)和老年斑(SP)數,以及其他變性疾患組織學特征。
四、排除性診斷(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癡呆
1.意識障礙。
2.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所致的癡呆(如阿爾茨海默病等)。
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癡呆。
4.精神疾病(抑郁癥等)。
從上述診斷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出,血管性癡呆與卒中有著密切關系。臨床提示腦梗死(尤其是多發性腦梗死或反復多次腦梗死)可增加患癡呆的風險,反過來癡呆也增加梗死的風險。
多項研究及文獻報道,腦梗死后3個月內發生癡呆的比例在60歲年齡組中高達26.3%,是非梗死對照組的9倍,而在70~79歲組中高達56.1%。這些研究說明癡呆的發生率是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的。
癡呆在傳統上常被看作是一種慢性、獲得性的無法治療的智能損害疾病。其實血管性癡呆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可以控制和延緩病情發展的。
膽堿能系統功能與人的學習和記憶有密切相關,血管性癡呆就是因膽堿系統功能損傷所致。膽堿酯酶抑制劑可改善膽堿系統功能。
膽堿酯酶抑制劑已通過FDA(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的認定。因其有助于病人維持日常生活的能力、減少行為改變、改善各期癡呆病人的認知功能,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其中英國研制的藥物和我國自行研制的石杉堿甲(雙益平)屬第二代可逆性膽堿酯酶抑制劑,可透過血腦屏障,副作用少,目前已被臨床廣泛應用。有文獻報道,抗氧化劑維生素E、維生素C和膽堿酯酶抑制劑聯用,可減輕和延緩癡呆的發生和發展。
在第二屆血管性癡呆國際會議上,也有人提出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和阿司匹林可改善某些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
血管性癡呆除病因治療、用膽堿酯酶抑制劑外還要注重綜合治療如:神經保護治療、健康維護、家庭護理等。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血管性癡呆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血管性癡呆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有于我們大腦中的血管出現了病變而導致神經的損傷,出現了癡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