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發性大動脈炎
多見于年輕女性,主要侵犯主動脈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頸動脈、鎖骨下動脈、腎動脈等。病變引起動脈狹窄或阻塞,出現腦部、上肢或下肢缺血癥狀。
臨床表現有記憶力減退、頭痛、眩暈、昏厥、患肢發涼、麻木、酸脹、乏力、間歇性跛行,但無下肢靜息痛及壞疽,動脈搏動可減弱或消失,血壓降低或測不出。
腎動脈狹窄即出現腎性高血壓,如合并雙側鎖骨下動脈狹窄,可有上肢低血壓,下肢高血壓;胸腹主動脈狹窄,產生上肢高血壓,下肢低血壓。在動脈狹窄附近有收縮期雜音。
病變活動期有發熱和血沉增快等現象。根據病人的發病年齡及癥狀、體征、動脈造影等較易與AS0相鑒別。
3、結節性動脈周圍炎
可有行走時下肢疼痛的癥狀。皮膚常有散在的紫斑、缺血或壞死,常有發熱、乏力、體重減輕、紅細胞沉降率增快等,并常伴有內臟器官病變,很少引起較大的動脈閉塞或動脈搏動消失,要確診本病需作活組織檢查。
4、特發性動脈血栓形成
往往并發于其他疾病如膠原性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動脈周圍炎、類風濕關節炎等)和紅細胞增多癥,也可發生于手術或動脈損傷后。發病較急,并可引起肢體壞疽。
5、急性下肢動脈栓塞
起病急驟,患肢突然出現疼痛、蒼白、厥冷、麻木、運動障礙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多見于心臟病者,栓子多數在心臟內形成,脫落至下肢動脈內。根據以前無間歇性跛行和靜息痛,發病急驟,較易與ASO相鑒別。
1、一般治療
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應整體看待和治療,包括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嚴格戒煙等,并積極診治可能伴發的心腦血管疾病。
在醫生指導下加強鍛煉,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并注意足部護理,避免皮膚破損、燙傷等。針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藥物治療,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為手術及介入治療的輔助。
常用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擴張及促進側支循環形成的藥物,如西洛他唑、安步樂克及前列腺素類藥物等。
2、手術治療
目的是重建動脈血流通道,改善肢體血供。手術指征包括:重度間歇性跛行,靜息痛,潰瘍或壞疽。手術方案的選擇應綜合考慮血管病變的部位、范圍、程度、流出道及患者的身體承受能力等。
(1)動脈旁路術
應用人工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于閉塞血管近、遠端正常血管之間建立旁路,分解剖內旁路與解剖外旁路。
解剖內旁路按照原正常的動脈血流方向構建,符合人體的正常生理結構,為首選的方法;解剖外旁路適用于不能耐受手術,以及解剖內旁路走行區存在感染的患者。
(2)動脈內膜剝脫術
適用于短段主、髂狹窄或閉塞的患者,由于腔內治療技術的發展,目前已較少應用,多作為動脈旁路術的輔助,以利構建良好的吻合口。
(3)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支架植入術
為微創治療方法,手術風險低,恢復快。該方法經動脈穿刺,輸送球囊導管至動脈狹窄或閉塞的部位,擴張、重建動脈管腔,結合血管腔內支架的使用,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以往該技術僅應用于短段病變,隨著技術的進步,目前對于長段閉塞性病變也可成功開通。目前是首選的一線治療。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一些表現癥狀以及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一些治療方法。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此也是有了一定了解了。因此,當發現自己患上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及時進行治療才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