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恢復期
黃疸逐漸消退,癥狀好轉以至消失,肝脾回縮到正常,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IgG介導的免疫系統建立。本期持續2周至4月,平均1個月。
2.急性無黃疸型
較黃疸型少見。起病較緩,臨床癥狀較輕,僅表現乏力、食欲減退、肝區痛和腹脹等。體征多有肝腫大、有輕壓痛和叩痛,脾腫大少見。轉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內恢復。
3.瘀膽型
舊稱毛細膽管性肝炎,現證明其原發病變在肝細胞泌膽機制而不在毛細膽管,故原稱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細胞裂解導致膽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膽紅素水平上升和膽酸濃度增加,引起黃疸和全身皮膚瘙癢。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癥狀較輕。該病病程較長,黃疸持續2~4個月。
本型為黃疸型的一種特殊表現,臨床特點是胃腸道癥狀較輕,發熱時間較長,肝內梗阻性黃疸持續較久(數周至數月),可有腹脹、皮膚瘙癢、一過性大便顏色變淺,尿色深呈濃茶色,肝腫大、有壓痛。需與其他肝內、外梗阻性黃疸鑒別。
4.亞臨床型
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但肝功能輕度異常。
5.重型肝炎
較少見。成人感染HAV者年齡愈大,重型肝炎發病的比例越高。
6.暴發型甲型肝炎
本型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達50%。本型起病甚急,可有發熱、食欲不振、惡心、頻繁嘔吐、極度乏力等明顯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癥狀;黃疸逐漸加深,肝臟進行性縮小,有出血傾向,中毒性鼓腸,肝臭、腹腔積液、急性腎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腦病表現,直至出現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腦水腫、腦疝、消化道出血、肝腎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過3周。
預防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把住“病從口入”關。食品要高溫加熱,一般情況下,加熱100℃一分鐘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對一些自身易攜帶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螄、貝殼、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產品,食用時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絕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飲食習慣。
3.接種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預防甲肝的發生和暴發流行。
4.對密切接觸者,包括當傳染源已明確(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學校、醫院、家庭或其他單位中的成員,可及時給予丙種球蛋白注射。注射時間越早越好,遲不宜超過接觸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維持35天。對密切接觸者應進行醫學觀察45天。
5.食源性感染應檢查廚師的抗HAV-IgM,確診后應隔離治療。
6.發現甲肝病人應及時報告當地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控制傳染病的流行,早期報告對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于甲型肝炎的一些傳播途徑以及甲型肝炎的一些癥狀。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此也是有所了解了。所以,在平時生活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預防甲型肝炎方法,這樣對于預防甲型肝炎才會有所幫助,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