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肝豆狀核變性,相信很多人對于肝豆狀核變性是不了解的,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肝豆狀核變性是什么。也正因為這樣,使得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肝豆狀核變性的癥狀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哪些。不過沒關系,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一下,同時還會告訴大家肝豆狀核變性的飲食。感興趣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都沒聽說過肝豆狀核變性。所以不知道肝豆狀核變性癥狀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既然不知道,那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1、神經和精神癥狀
神經癥狀以錐體外系損害為突出表現,以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和肌張力障礙為主,并有面部怪容、張口流涎、吞咽困難、構音障礙、運動遲緩、震顫、肌強直等。震顫可以表現為靜止或姿勢性的,但不像帕金森病的震顫那樣緩慢而有節律性。疾病進展還可有廣泛的神經系統損害,出現小腦性共濟失調、病理征、腱反射亢進、假性球麻痹、癲癇發作,以及大腦皮質、下丘腦損害體征。精神癥狀表現為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智能障礙、反應遲鈍、情緒不穩,常伴有強笑、傻笑,也可伴有沖動行為或人格改變。
2、肝臟異常
肝臟受累時一部分病例發生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肝炎,大部分病例肝臟損害癥狀隱匿、進展緩慢,就診時才發現肝硬化、脾腫大甚至腹水。重癥肝損害可發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脾腫大可引起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3、角膜K-F環
角膜色素環是本病的重要體征,出現率達95%以上。K-F環位于鞏膜與角膜交界處,呈綠褐色或暗棕色,寬約1.3mm,是銅在后彈力膜沉積而成。
4、其他
腎臟受損時可出現腎功能改變如腎性糖尿、微量蛋白尿和氨基酸尿。鈣、磷代謝異常易引起骨折、骨質疏松。銅在皮下的沉積可致皮膚色素沉著、變黑。
肝豆狀核變性治療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不當的治療會導致患者死亡。因此,選擇一個正確的治療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那肝豆狀核變性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一、飲食治療
避免進食含銅高的食物如小米、蕎麥面、糙米、豆類、堅果類、薯類、菠菜、茄子、南瓜、蕈類、菌藻類、干菜類、干果類、軟體動物、貝類、螺類、蝦蟹類、動物的肝臟和血、巧克力、可可。某些中藥,如龍骨、牡蠣、蜈蚣、全蝎等。
二、藥物治療
以驅銅藥物為主,驅銅及阻止銅吸收的藥物主要有兩大類藥物,一是絡合劑,能強力促進體內銅離子排出,如青霉胺、二巰丙磺酸鈉、三乙烯-羥化四甲胺、二巰丁二酸等;二是阻止腸道對外源性銅的吸收,如鋅劑、四硫鉬酸鹽。
(1)D-青霉胺(D-penicillamine,PCA)
是本病的首選藥物,為強效金屬螯合劑,在肝臟中可與銅形成無毒復合物,促使其在組織沉積部位被清除,減輕游離狀態銅的毒性。青霉胺與組織中的同類子絡合成銅-青霉胺復合物,從尿中排出。本要口服易吸收。藥物副作用有惡心、過敏反應、重癥肌無力、關節病、無皰瘡,少數可以引起白細胞減少和再生障礙性貧血。視神經炎、狼瘡綜合癥。剝脫性皮炎、腎病綜合征等較嚴重的毒副作用。另外,當患者首次用藥時應做青霉胺皮試,陰性者才能使用。本病需長期甚或終生服藥,應注意補充足量維生素B。
(2)二巰基丙磺酸(DMPS)
DMPS5mg/k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緩慢靜滴,每日1次,6天為1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1-2天,連續注射6-10個療程。不良反應主要是食欲減退及輕度惡心、嘔吐。可用于有輕、中、重度肝損害和神經精神癥狀的肝豆狀核病患者。
(3)三乙烯-羥化四甲胺(TETA)
藥理作用與D-青霉胺相似,是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治療時的主要藥物。副作用小,但藥源困難、價格不菲。
(4)鋅制劑(zincpreparations)
常用有硫酸鋅、醋酸鋅、葡萄糖酸鋅、甘草鋅等。在餐后1h服藥以避免食物影響其吸收,盡量少食粗纖維以及含大量植物酸的食物。鋅劑副反應較小,主要有胃腸道刺激、口唇及四肢麻木感、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膽固醇紊亂等。對胎兒無致畸作用。鋅劑的缺點是起效慢(4~6個月),嚴重病例不宜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