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是新媽媽們經常會出現的一種疾病,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的新媽媽都會患上哺乳期乳腺炎。那患上哺乳期乳腺炎的時候,有什么癥狀呢?哺乳期乳腺炎又應該怎么辦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
哺乳期乳腺炎病發原因
當孕婦剛分娩之后的這幾天,是容易導致哺乳期乳腺炎病發的。而一般引起哺乳期乳腺炎病發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乳房皸裂
通常是由于哺乳姿勢不正確,嬰兒未將乳房及大部分乳暈含吮在口內,且固定于一側的哺乳時間過長所致。
2、乳腺管阻塞
常見于繼發性的乳汁淤積,不完全吸空乳房、不規律性經常哺乳及乳房局部受壓是其主要原因。乳汁淤積也多見于乳房發育不良者如乳房凹陷,影響了哺乳的進行。另外,初產婦的乳汁中含有較多的脫落上皮細胞,更容易引起乳腺管的阻塞,使乳汁淤積加重。
3、細菌入侵
細菌給我們帶來的總是疾病,因此到乳房受到細菌入侵的時候,新媽媽往往會患上哺乳期乳腺炎這種疾病。
1.細菌可直接經乳管侵入,因由乳汁淤積潴留,容易感染。因潴留的乳汁易分解,分解的產物為酸性不僅對乳腺管有刺激,而且是細菌繁殖很好的培養基。
2.細菌可通過乳房小創口或裂縫進入,經淋巴管侵入乳葉間質形成蜂窩織炎。
3.產褥期產婦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可經血循環引起乳腺感染。
4.另一條感染途徑是由嬰兒體內的病原菌如口腔、鼻咽部感染在哺乳時直接沿乳腺管逆行侵入乳腺小葉、在淤積的乳汁中生長繁殖引起乳腺感染。
4、乳汁淤積
1.初產婦哺乳無經驗,乳汁多,嬰兒往往不能把乳汁吸盡,致使有多余的乳汁淤積在腺小葉中,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初產婦的乳汁中含有比較多的脫落上皮細胞,易引起乳腺管的堵塞,使乳汁淤積加重。乳汁的淤積促使急性炎癥發生。
2.初產婦如孕期不經常擦洗乳房,上皮脆弱,小兒吸吮時間過長,乳房表皮浸軟,易發生皸裂,發生皸裂后嬰兒吸吮引起母親劇烈疼痛,影響充分哺乳,乳房不易排空,乳汁易淤積。此外,乳房發育不良,短平、小、內陷等,乳汁更易淤積。
哺乳期乳腺炎的臨床癥狀
新媽媽在患上哺乳期乳腺炎的時候,一般都會出現哪些臨床表現癥狀呢?不知道的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1、淤積性乳腺炎
發生于產褥初期常在產后1周左右。由于初產婦缺乏喂哺乳兒經驗,易致乳汁淤積,未按時排空所致。患者感雙乳不等程度的脹痛,并有中等度體溫升高38.5℃左右。檢查乳房脹滿,表面微紅充血,壓痛,但經吸出乳汁后癥狀多能消失。但如不及時處理,或乳房較小,被新生兒用力吮破,滯留乳汁可為化膿性細菌所污染。因此,須將多余乳汁排空,并注意乳房清潔。
2、化膿性乳腺炎
多由于葡萄球菌或鏈球菌通過破裂的乳房感染所致。如前所述,產后乳汁淤積,如不及時排空,易致感染。細菌侵入乳腺管后,繼續向實質部侵犯,則可形成各種類型的化膿性乳腺炎。
1.炎癥擴散至表淺淋巴管,導致丹毒樣淋巴管炎。患者突發高熱,往往伴有寒戰,乳房觸痛,局部皮膚出現紅點或紅線,為此型特征。
2.炎癥局限于乳暈部結締組織,形成乳暈下膿腫。
3.感染沿著淋巴管擴散到乳腺間質內,可自表面至基底,橫貫乳房組織。由于結締組織化膿而形成間質部膿腫。此種膿腫可局限于單一乳腺小葉,亦可擴散至大部乳腺。
4.感染迅速擴散,深達位于乳房基底部與胸大肌之間的乳房后疏松結締組織,形成乳房后膿腫。
炎癥或膿腫所在部位,均表現紅腫及壓痛。膿腫部按之有波動感,必要時可行試驗穿刺,抽出膿液做細菌學檢查,并做藥物敏感試驗,以供選擇抗生素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