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中老年人的腦組織對缺血的耐受性相對較低,腦血管的自動調節機能也逐漸下降,因此,只要血壓或心輸出量發生輕微的變化,就會明顯地影響腦部的血流量,從而導致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各種癥狀的發生。
多吃少動熬夜使發病低齡化
如果是中老年人因身體機能退化而患上慢性腦供血不足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從目前門診情況看,事實并非如此。如上面提到的那位莫女士,今年才30歲。根據她的主訴進行了CT和相關的心臟檢查,一切均正常。結果在血樣化驗中,發現血脂偏高,由此初步得出莫女士患上了慢性腦供血不足。像莫女士這樣的癥狀,在前來就診的患者中年輕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年輕的女性。
然而,雖然前來就診的年輕男士不多,但不代表年輕的男士就沒有。女性對慢性腦供血不足導致的各種癥狀比男士要敏感得多,而男士由于耐受力強,往往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初期癥狀易被忽視。一旦發現,其癥狀就比較嚴重了。
那么,患慢性腦供血不足低齡化的原因是什么?醫學專家分析,現代年輕人的活動量越來越小,動物高脂肪飲食越來越多,夜生活時間加長,導致了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低齡化發生。醫學專家提醒,這是大家值得重視和加以防范的。
及時治療病情可以逆轉
值得慶幸的是,慢性腦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轉的,及時正確的治療往往會獲得良好效果。
首先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飲食仍要注意葷素搭配,以清淡為主,多食水果和蔬菜,每餐有七八分飽就行了。生活要規律,心情要開朗,保證充足睡眠,另外要禁煙限酒。
其次,在藥物方面可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司匹林等;還可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藥。對于患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三高”人群,一定要控制好三項指標。對患過冠心病、腦缺血發作的腦梗塞患者,要長期服用調脂穩定“斑塊”的藥,防止動脈壁上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導致心肌梗塞或腦梗塞。
腦供血不足患者5保健措施
1. 及時治療
主要是改善腦血液循環。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擴血管藥物和銀杏葉制劑等。
2. 早期預防
對腦供血不足的防治重點在腦血管方面,尤其是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要對癥處理。
3. 合理飲食
平時多吃新鮮蔬菜(如洋蔥、西紅柿等)、水果、魚、黑木耳、少量醋、干紅葡萄酒等,可以起抗氧化作用,延緩腦動脈硬化的發生。
4. 適當的戶外活動
如快走、慢跑、散步等,每次30-40分鐘,每周至少5天,或者打打太極拳、垂釣、登山等。
5. 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用腦
平時看看電視、報紙;做些手工勞作或家務事;也可以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如唱歌、跳舞、書法、打球等,調制性情,增強腦的思維活動;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