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皮膚常常會受到真菌感染的困擾,真菌感染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那么真菌感染的癥狀是怎么樣的呢,真菌感染用什么藥呢,真菌感染怎么辦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真菌是一種真核的生物,極為微小。在我們環境中為常見的真菌是各類的蕈類,此為真菌也包括有益菌,霉菌和酵母。
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為動物或植物。
目前,真菌在分類學上已獨立為界,與動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平行。
真菌有著非常堅固的細胞壁和真正的細胞核,但是它不含葉綠素,是屬于異養性的,通常以寄生或者腐生的方式生存,并且具有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種。
根據生長特性與形態差異,可將真菌簡單分為酵母、真菌和蕈(蘑菇)。其中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真菌約有300多個種類。除新型隱球菌和蕈外,醫學上有意義的致病性真菌幾乎都是霉菌。
根據侵犯人體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將致病真菌分為淺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腸炎即屬于深部真菌病。
淺部真菌(癬菌)僅侵犯皮膚、毛發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體皮膚、黏膜、深部組織和內臟,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深部的真菌感染腸道就是表現是真菌性腸炎,是可以獨立的就比如嬰兒念珠球菌,或者是全身性的真菌感染的表現之一,就比如艾滋病等病菌。
真菌感染的分類和癥狀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據真菌侵犯人體的部位分為4類:
淺表真菌病、皮膚真菌病、皮下組織真菌病和系統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稱為淺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稱為深部真菌病。
淺部真菌癬菌僅侵犯皮膚、毛發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體皮膚、黏膜、深部組織和內臟,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腸道即表現為真菌性腸炎,可獨立存在如嬰兒念珠菌腸炎,或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現之一,如艾滋病并發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
1.淺表真菌病
感染僅僅局限于皮膚角質層的外層,極少甚至完全沒有組織反應,感染毛發時也只累及毛發表面,很少損傷毛發。主要包括:花斑癬、掌黑癬和毛結節菌病。
2.皮膚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膚角質層和皮膚附屬器,如毛發、甲板等,能廣泛破壞這些組織的結構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應;這類真菌感染中常見的是皮膚癬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還包括皮膚念珠菌病等。
皮膚癬菌病根據不同的發病部位可以分為足癬俗稱“腳氣”、手癬、體癬、股癬、甲癬以及頭癬等各類癬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生,是常見的真菌性疾病,發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膚、皮下組織,包括肌肉和結締組織,一般不會經血液流向重要臟器播散;
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圍組織緩慢擴散蔓延,如足菌腫等;也有些則沿淋巴管擴散,如孢子絲菌病、著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損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潛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險。
4.系統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膚和皮下組織外,還累及組織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稱為侵襲性真菌感染。
近年來,隨著高效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抗惡性腫瘤藥物的廣泛應用,器官移植、導管技術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療的深入開展,特別是AIDS的出現,條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統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斷出現,病情也日趨嚴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隱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馬內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大,也是院內感染類型之一,其臨床癥狀體征無特異性,缺乏有效診斷工具,病程進展快,預后差,預防性治療和經驗性治療的應用越來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