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中醫調理
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有人自感頭暈眼花,兩目干澀,腰酸背痛,疲倦乏力,胸悶氣短,心慌,少氣懶言,胸脅脹滿,食欲不振等癥狀,到西醫醫院又檢查不出什么異常指標來,醫生說你沒有病。其實,產生這些癥狀的主要原因是長期工作勞累過度,不能及時恢復疲勞,屬于積勞成疾的結果。
這就是我們俗稱“第三狀態”或“灰色狀態”。對于這些亞健康狀態的人群,西醫檢查無論是生化指標和影像學檢查都沒什么異常,這就需要從中醫方面來診斷調理。中醫診斷在這方面作為對西醫檢查手段不足的一種重要補充,受到全社會和醫學界的關注。
“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比例不斷上升
隨著社會種各行各業競爭的激烈,中青年人群承擔著家庭、社會巨大壓力,他們往往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沒時間關注自己的身體,也有很多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盲目自信,總是根據自己經驗作不科學的自我判斷。由于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識,身體出現了早期病癥信號,總以為是小毛病,不重視,硬頂著,等到一定地步,也到了疾病成真的時候。
實際上,許多人已處于“亞健康”狀態,又稱“灰色狀態”和“第三狀態”,這種狀態西醫檢查無陽性體征,難以診斷,后常被以為沒有病,實際上身體已出現了疾病的前期征兆。
遇到小病小痛,自己憑廣告去藥店買些藥臨時應付一下病情。當身體受不了時,影響正常工作,治療期已過,疾病已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像這種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什么人易出現第三狀態呢?經常酗酒、吸煙、暴飲暴食、體重過重或過輕、夜生活多、夜間工作、腦力勞動過度、婦女經前經后等人群。如果不引起重視和加以防范,持續加重,都可以轉化為疾病。這些人在癥狀時期適合通過中醫來解決問題。
正常健康檢查應讓中醫一馬當先
如何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基本方法之一便是找中醫診斷非常重要。若是每年都能堅持常規體檢,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是有益的。
盡管這樣,西醫體檢也有盲區,事實上,有人一提到檢查,不免想到各種數據指標、拍片子等,而忽視了中醫檢查重要性。中醫可以通過人的“精、氣、神”和“望、聞、問、切”診斷方法,再結合季節、氣候、地區、情緒等因素,更能正確推斷個人生命機能活動狀態。
為此,中醫檢查作為有別于西醫檢查方法不容忽視。如果病人一旦有疲乏、胸悶、食欲不振、睡不好等癥狀,西醫又查不出什么異常時,可以通過中醫來診斷,辨證調理。
中醫檢查確切地說中醫根據陰、陽、衛、氣、營、血、三焦、六經等辨證角度來診斷人體身心狀態,患者對自我感覺不舒服,中醫可以通過自己視角,看人的臉色、舌苔及切脈等方法,判斷一個人情況。應該說,把兩者結合起來,好先找中醫咨詢指導,確定檢查方向。
在中醫診斷后再辨證調理
許多人到中年后,有習慣給自己補一補想法,但在補之前,好讓中醫了解自己的體質后再作滋補。現在市面上各種補品、保健品盛行,很多廣告或傳銷產品無數,在選擇時,容易出問題。由于每人體質不同,適合別人的補品不一定適合自己,弄不好反而“補”出陰陽偏勝問題。
市面上不少補品、保健品,打著提高“免疫力”的旗號,要知道“免疫力”也分好多種,細胞免疫力、體液免疫力等。有些人免疫力低下,也有人是免疫力亢進的,自己是分辨不出來的。
而且市場上有些補品、保健品所指的“提高免疫力”,實際上是提高抵抗力,即抗病毒、抗“風寒”,與免疫力是不同概念。所以,不是某一補品對所有人群都適合的。不少人體虛就想到人參,可是參類里還有白參是偏涼的,紅參是偏溫的道理,對于舌苔黃厚的人,還可能補出其它疾病。
總的來說,進補也需辨證調理,不能籠統地憑感覺來補。安全可靠的方法還是先咨詢中醫師,分析了解自己情況,中醫師會根據你的病情,告訴你該吃什么,哪方面需要科學調理。
“未病先防”是中醫的特色之一,即通過調整“未病”狀態,改善臟腑功能、通調氣血經絡,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亞健康的中醫調養方法包括以下諸方面。
藥物內治調養
以中醫辨證施治思想為指導,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為依據,應用中藥方劑內服的手段,對亞健康、傷殘者進行調養治療,以促進患者身心康復。具體可從辨證調養、補虛疏壅、依體質特點調養三方面著手。
藥物外治調養
這是指以中草藥煎煮、搗爛或燃煙之后,通過對患者的全身或局部進行熏蒸、浸浴、貼敷等以實現康復的一種調養方法。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機體感受溫熱的物理作用和藥物對經絡的直接作用,以流通氣血、調節陰陽、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病調養的目的。
飲食藥膳調養
藥食同源。飲食藥膳調養是指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或以各種食物與藥物配伍組方,應用不同的烹飪方法制成藥膳,長期服食以達到治病養生的一種方法。食物和藥物都有寒、熱、溫、涼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具體應用時,也要遵循辨證用食的原則。
起居調養
中醫學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起居有常,生活有規律,能調養人的形體和精神,使形神合一,陰陽和諧,從而健康長壽。正如《內經》所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反之,就會導致體弱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