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影響家庭
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不僅因病態行為給家人造成身體乃至生命上的傷害,還會造成家庭經濟狀況及家人生活質量的下降、精神負擔加重等情況,尤其對未成年人的心理發育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5、危及社會
有的甚至采取過激行為,會出現危險的沖動行為,攻擊他人,多會對被攻擊者的心理和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而且被攻擊者往往是患者周圍熟悉的人,甚至親人居多。
盡管精神病的危害嚴重,但只要人們掌握一些心理衛生知識,及早發現精神心理異常,采取有效措施,讓病人得到及時、系統的治療,精神疾病的危害是可以防范的。
6、患者身心健康
假如長時間不能治愈精神病,或者病情多次復發,患者就會出現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精神病的危害。此時,患者智力相對正常,卻生活懶散,對家人缺少親情,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打算,整天呆坐不語,喪失了工作和生活能力,這就是精神衰退,從社會功能的角度講,就叫做精神殘疾。
7、病理生理
本病患者的神經系統用肉眼和顯微鏡觀察尚未能發現病理形態學改變。生理和生物化學方面的研究揭示有些抑郁癥患者中出現快眼動睡眠 (REM)潛伏期縮短,血中皮質醇含量升高,皮質醇對地塞米松的抑制反應表現為脫抑制,生長激素對低血糖反應明顯降低,促甲狀腺素對促甲狀腺釋放激素的反應明顯降低,又可發生水電解質代謝障礙,如躁狂癥和抑郁癥患者都有體內鈉增加。
8、臨床表現
躁狂發作與抑郁發作表現不同,兩相間歇發作或交替發作。雙相躁抑癥和單相抑郁癥較常見,單相躁狂癥少見。
9、躁狂發作
起病前可先有幾天的失眠,煩躁或情緒低落。有的一開始就出現興奮和情緒高漲。患者的情緒可以從富有感染力的歡樂到極度的狂喜以及粗野的興奮。
可突然因想到或遇到不幸的事情痛哭流淚,也可因小事大發脾氣,但片刻之后又回復到原先的高興情緒,并可立即向被得罪的人賠禮道歉。也有一部分患者不是表現欣快而是表現易激惹,且很容易發怒。患者顯得過分樂觀,甚至把悲事當作喜事。
10、治療
藥物治療仍然是情感性精神病的首選治療。及時治療者一般預后較好。首次治療成功與否決定病程及其發展變化。因此,幫助患兒系統的進行藥物治療非常重要。家長要克服急切地丟掉孩子的“精神病”帽子的心理作用,與醫生密切配合,完成全部的治療過程。
11、預防
較好的方法是在即將復發之前采取預防性治療。有些發作頻繁的患者可堅持長期服藥。有本病的患者應避免同有類似疾病的異性結婚,因為這樣的夫婦生下的后代有很大可能患同樣疾病。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強健的體格,也有助于預防本病的發生。
12、預后
一般說來情感性精神病預后良好。不管是躁狂發作還是抑郁發作均可有效控制,而且多次發作也不導致精神衰退。但也有少數患者遷延不愈或頻繁地反復發作以致無正常期。自殺是抑郁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躁狂癥患可因魯莽行為引起意外。
結語:通過上文的講述,想必大家應該對于情感性精神障礙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情感性精神障礙說白了和患者的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在防治情感性精神障礙發作的一個好的辦法就是穩定患者的情緒,當然主要的治療方法還是去正規的醫院就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