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大家都是知道的,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是對于腹股溝疝氣相信很多人都是不了解的,其實它也是疝氣的一種,它的癥狀是比較多的,治療的方法也是比較多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腹股溝疝氣的相關的知識。
腹股溝區是位于下腹壁與大腿交界的三角區,腹股溝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稱“疝氣”。根據疝環與腹壁下動脈的關系,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兩種。腹股溝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腹股溝斜疝從位于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腹橫筋膜卵圓孔)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皮下環),可進入陰囊中,占腹股溝疝的95%。右側比左側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5:1。腹股溝直疝從腹壁下動脈內側的腹股溝三角區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經內環,不進入陰囊,僅占腹股溝疝的5%。老年患者中直疝發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為多見。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引起嚴重并發癥。
1.可復性疝
臨床特點是腹股溝區出現一個可復性腫塊,開始腫塊較小,僅在患者站立、勞動、行走、跑步、劇咳或患兒啼哭時出現,平臥或用手壓時腫塊可自行回納、消失。一般無特殊不適,僅偶爾伴局部脹痛和牽涉痛。隨著疾病的發展,腫塊可逐漸增大,自腹股溝下降至陰囊內或大陰唇,行走不便和影響勞動。腫塊呈帶蒂柄的梨形,上端狹小,下端寬大。平臥時腫塊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將包塊向外上方輕輕擠推,向腹腔內回納消失,疝內容物為小腸時可聽到腸嗚聲。腫塊柔軟、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回納時,常先有阻力;一旦開始回納,腫塊即較快消失。疝內容物如為大網膜時,則腫塊堅韌無彈性,叩之呈濁音,回納緩慢。疝塊回納后,檢查者可用示指尖輕輕經陰囊皮膚沿精索向上伸入擴大的外環,囑患者咳嗽,則指尖有沖擊感。隱匿性腹股溝斜疝,可以通過此試驗,確定其存在。壓迫內環試驗可用來鑒別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塊回納后,用手指緊壓住內環囑患者咳嗽時,疝塊仍可出現。
2.滑動性斜疝
臨床特點為較大而不能完全回納的難復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腸常與疝囊前壁發生黏連。除了腫塊不能完全回納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癥狀。滑動性疝多見于右側,左右兩側發病率之比約為1:6。在手術修補時,防止滑出的盲腸或乙狀結腸可能被誤認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開。
3.嵌頓性疝
常發生在勞動或排便等腹內壓驟增時,通常都是斜疝。臨床特點為疝塊突然增大,并伴有明顯疼痛。平臥或用手推送腫塊不能回納。腫塊緊張發硬,且有明顯觸痛。嵌頓的內容物為大網膜時,局部疼痛常輕微;如為腸袢,不但局部疼痛明顯,還可伴有陣發性腹部絞痛、惡心、嘔吐、便秘、腹脹等機械性腸梗阻的病征。疝一旦嵌頓,上述癥狀逐步加重,如不及時處理,終將成為絞窄性疝。腸管壁疝嵌頓時,由于局部腫塊不明顯,又不一定有腸梗阻表現,容易被忽略。
4.絞窄性疝的臨床癥狀多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