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潰瘍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它多是由于生活中不良的飲食習慣所造成的。那么它的病因到底有哪些呢?消化道潰瘍的癥狀有哪些呢?消化道潰瘍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吧。
消化道潰瘍的病因
遺傳因素
在胃潰瘍中,尤其是男性的親屬中,其發病率高于一般人,有時可見到一些家族中的幾代人都有消化性潰瘍,分居兩地的雙生子同患本病的事例也偶有發現,揭示本病可能與遺傳有關。
環境因素
本病的發病率具有顯著的地理環境差異,如在美、英等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比胃潰瘍多見,而在日本則相反,胃潰瘍的發生率比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發生率高。氣候季節的變化也與胃潰瘍的發病明顯相關,它好發于秋末春初。
飲食因素
食物對胃粘膜可產生物理的或化學性的損害。據文獻報道,在日本有一種泡菜能引起嚴重的胃竇炎,可能是胃潰瘍的一個致病因素。酒精在本病病因上有無作用至今尚無定論,但多數人認為酒癖者易患本病。此外,營養不良、暴飲、暴食都可誘發胃潰瘍病。
情緒因素
持續強烈的精神緊張和憂慮、沮喪等情緒,長期過度的腦力勞動,缺乏應有的調節與休息,對胃潰瘍的發病和病情加重有一定影響。
吸煙因素
吸煙作為胃潰瘍形成的一個條件和使已有的潰瘍加重,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藥物因素
一些藥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糖皮質激素已被列為致潰瘍的物質。其中阿斯匹林是主要的致潰瘍藥物,許多解熱鎮痛藥及治療感冒的藥物中均含有阿斯匹林,長期大量服用,可以引起胃潰瘍。
某些疾病因素
如胃泌素瘤、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肺氣腫、肝硬變、腎功能不全及小腸切除過多的患者易患潰瘍病,這些在我國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如肺氣腫的病人,可能是由于局部粘膜的抗酸能力降低而引起胃潰瘍,胃泌素瘤無疑是由于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細胞,引起大量胃酸分泌而損傷胃粘膜,導致胃潰瘍形成。
消化道潰瘍癥狀
1.慢性、周期性、節律性中上腹部疼痛:消化道潰瘍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局限于上腹部的腹痛,可歸納為局限性、緩慢性和節律性。胃潰瘍的局限性疼痛多位于劍下正中或偏左;起病多緩慢,病程長達數年或數十年,疼痛多在餐后1/2~2小時發作,經1~2小時胃排空后緩解,其規律是進食→疼痛→緩解。當潰瘍較深,特別是穿孔性者,疼痛可涉及背部。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早餐后1~3小時開始出現上腹痛,如不服藥或進食則要持續至午餐后才緩解。食后2~4小時又痛,也須進餐來緩解。其規律疼痛→進食→緩解。約半數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節律性疼痛大多持續幾周,隨著緩解數月,可反復發生。本病呈周期性發作,與季節有關,秋末冬初多,春季次之,夏季少見。與精神情緒、治療反應等亦有關。疼痛性質常為隱痛、燒灼樣痛、鈍痛、饑餓痛或劇痛,可為堿性藥物所緩解。特殊類型的潰瘍如幽門管潰瘍、胃底賁門區潰瘍、巨大潰瘍、多發性潰瘍、復合性潰瘍或有并發癥時,疼痛可不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