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傳染性較黃癬和白癬為弱。自覺癢或無不適感。病程緩慢,痊愈后少數留疤,頭發部分禿落。
膿癬膿癬
膿癬是由嗜動物真菌,如石膏樣小孢子菌或羊毛樣小孢子菌感染所引起的。皮損多呈大塊狀癰樣隆起,炎癥反應劇烈,患處毛囊化膿,可以從中擠出膿汁。病變部位毛發容易折斷禿落,殘留的頭發極為松動、拔取毫不費力。
痊愈后常留疤痕,用病發進行真菌鏡檢和培養皆為陽性。本病自覺癥狀常訴說疼痛或輕癢。多伴發頸側淋巴結腫大。有些患者還出現發熱、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
體癬
除去頭部、掌跖、腹股溝、陰性部和甲以外,人體表面光滑皮膚感染皮膚癬菌所發生的皮膚病統稱為體癬。又名圓癬或金錢癬。
本病常見病原菌為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紫色毛癬菌以及上述頭癬之病原菌。體癬多見于兒童其次是青少年。本病臨床表現與致病真菌種類及個體反應有關。
皮疹始為紅斑或丘疹、隨后損害漸漸呈遠心性向四周擴展,病灶中央有自愈傾向,日久成為環形。環的邊緣稍為比鄰近正常皮膚高起,該處炎癥狀較明顯、其上有小丘疹、水皰或鱗屑附著。
有時,環形中央又可出現皮疹,新的皮損也漸漸擴大成環形,如此陸續發生而形成多層同心環,境界格外彰明。本病皮損大小有差別數目也不定,以1~2個或數個居多,全身泛發較少見,且分布也不呈對稱。
但如果患者有免疫缺陷病或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時,皮疹有可能出現全身播散狀分布。
另外,目前在臨床時常遇見謂之“不典型體癬”,這是由于原為體癬被誤診成其他皮膚病或體癬患者自作主張,于病變處采用皮質激素霜劑外涂引起的。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原體癬病灶的典型癥狀被破壞,代之以炎癥反應較劇烈,病損范圍迅速擴大,形態也欠規則,邊界又不清楚,成為不好辯認體癬,故名。
此乃皮質激素使用后,局部皮膚免疫力下降而造成致病真菌播散緣故。對此,沒有經驗的醫生,是難于做出正確診斷。體癬病人,自覺癢甚,瘙抓之后,可并發細菌感染。刮取損害周邊的鱗屑進行鏡檢可發見菌絲或孢子。
股癬
本病可視為發生于股部上方內側面的一種特殊型體癬。其病原菌以絮狀表皮癬菌為常見,別的皮膚癬菌亦可致病。
股癬絕大多數為成人男子,女性甚少見。常為單側,也可兩側對稱分布。病情嚴重者,皮損可向上蔓延直達下腹部;往后擴展波及到臀部;向下延伸而累及股部他處。
該病與體癬相比較有下面幾點不同
一則股癬損害形態罕見呈圓形或橢圓形,多為不規則形或弧形;
二則股癬皮損往往表現為苔蘚樣變或急性和亞急性濕疹樣變;
三則股癬較容易并發細菌感染;四則股癬自覺癢更為劇烈。
股癬一般從足癬或手癬自身傳染引起的,病情與季節變化有關,通常入夏復發或加重,到冬天可緩解。病程纏綿,必須耐心醫治方能痊愈,否則易復發。
足癬
足癬系致病真菌感染足部所引起的常見淺部真菌病菌,我國民間稱之腳氣或濕氣。
本病主要病原菌是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毛癬菌和玫瑰色毛癬菌等。此外,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也屢見報告。足癬以中青年發病菌占多數。
兒童老年患者較少見,這可能與這些人活動少、趾間較干燥有關。本病菌好發于趾間,尤其是第三四趾縫。這同上述部位皮膚密切接觸、潮濕、不通氣,汗蒸發較差有關。
足癬皮損表現一般分為以下三型
(一)水皰型
在趾間及足底處可見針頭至粟粒大的深在性水皰,皰壁較厚,疏散或密集分布,鄰近皮疹可融合,形成較大水皰。皰液自然吸收、干燥后轉為鱗屑。
(二)趾間糜爛型
慣發于趾間,患處潮濕而多汗。皮疹初起為浸漬,因瘙癢或揉擦后招致表皮破損,終于轉呈糜爛潮紅濕潤。可伴滲液常發出難聞惡臭。
(三)鱗屑角化型
頗為常見,好侵犯足底,足側、趾間及足跟部。皮損表現為鱗屑,角質增厚,粗糙變硬,間有皸裂,每至冬季病性尤重。以上三型的皮損往往同時參雜互見,只不過是以其中那種皮損為主,就稱該型足癬。
例如水皰型是以水皰表現為顯著,間也可見糜爛或鱗屑少許。本病自覺劇癢,以水皰型和趾間糜爛型尤甚。足癬發病與季節有關。往往冬輕夏重。